繼去年發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辦法》(簡稱《辦法》)之后,工信部又于近日發布了《關于加強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簡稱《通知》)。從核心內容看,《通知》更像是對《辦法》的強調,意在告訴大家:2015大限將至,可別不當回事。工信部的這套組合拳,顯示出政府對降低燃油消耗的決心,其對于汽車行業的影響也絕對不可低估。
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車企平均油耗”
車企平均油耗2015年6.9l,2020年5.0l,這是政策的核心所在。平均油耗為企業所產乘用車油耗的加權平均數。例如某車企共生產兩款車,一款油耗6l的小型車產量10萬輛,一款油耗8l的大型車產量5萬輛,則車企平均油耗為:(10×6+5×8)/(10+5)=6.67l。
除此之外,《辦法》還有很多細則。例如對“不燒油車型”的鼓勵——純電動、燃料電池和純電動模式超50公里的插電混動車型,可以按油耗為0來算,并且產量可以乘以5作為統計基數。對油耗低于2.8l的車型,產量可以乘以3并入基數。還有如國產部分要與進口部分分開核算等等。
相比《辦法》,《通知》則是對一些罰則進行了明確。包括不達標通報批評、不再審批油耗達不到gb27999-2011車型燃料消耗量目標值的新車、不再批準擴產等等。與此同時,對現有生產要進行改進,對高耗能車型進行停產、限產等。進口車,則會在海關通關審核、進口檢驗、生產一致性核查方面加強監管(這一條可能令人費解,因為加強監管本來就是應該的,我們大致可以將其理解為“這些手續會更慢、更麻煩”)。
《通知》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在于將《辦法》中原則上每個法人為一個核算主體,明確為同一集團下的多個法人主體,報批后可以合并計算。
新政核心內容大致如此。別小看,行業內近幾年以及下一步的許多動作都會與此密切相關。
大的方面:影響車企節能技術及國內車型消費觀
大眾的1.2tsi,psa的1.2t為何遲遲為引進?因為這些都是以節能為主訴求的技術,以現有政策,外方沒有引進的積極性。政策大限到來后的情形顯然會有所不同。
相應的,政策對于不同地域的外方影響也不相同。國內指標是參考歐洲二氧化碳排放法規遠期標準來的。而事實上,全球對于遠期油耗限值最苛刻的地區就在歐洲。歐洲廠商對于低能耗常規動力的研發最有積極性,例如小排量渦輪增壓、雙離合等等,主要原因也在于政策的壓力,而并非歐洲廠商多么有公德心。美系廠商在這方面動作要稍微慢一些。日系則走入另一個極端——常規動力的節能技術方面乏善可陳,而大投入的混動又顯得有些超前。因此第一階段,歐系廠商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遠期,如果日系的混動普及化工作真正做的到位的情況下,有可能后來居上。至于自主品牌,則可能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實施調整技術配備以應對當下,遠期則可能在純電動、插電混動方面做文章。
另一個大的影響是對國內消費者“盲目求大”需求的適當遏制。以目前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單靠價格杠桿已經不太管用了——為了大一點,多花點錢、多燒點油都無所謂。廠商也投其所好,一味將車型尺寸增大、增肥。這樣不僅銷量好,而且利潤率還高。顯而易見,要遏制這種趨勢,必須依靠政策。有了平均油耗這個紅線,車企再一味求大可能會遇到政策阻力。如此,車企會自然而然地在引導小型車消費上下功夫——設計出更好、更招人喜歡的小型車(例如目前風頭正勁的小型suv)來引導大眾消費,并增加相關的宣傳和推廣,最終改變國內一味求大的汽車消費文化。
細節方面:不同細分的廠商感受會明顯不同
單一的豪華品牌亞歷山大
《通知》中“集團合并計算”的方式,可以讓賓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廠商喘口氣,但對于獨立的大排量豪華品牌來說就比較“杯具”了。典型的如捷豹路虎,旗下車型排量最小的也達到2.0t(綜合油耗9l),同集團的塔塔在國內又無銷售,2015大限到來以后在進口環節面臨更多的“監管”將不可避免。
對于旗下產品豐富的豪華品牌來說,則可以促使其加大節能車的引進力度。例如進口奔馳獨立核算(不能用國產奔馳來平攤),就必然要加大smart、a級、b級等,以及純電動、插電混合動力等車型的引進、銷售力度。
促成國外廠商的國產化,加強國內廠商的話語權
捷豹路虎迅速與奇瑞實現聯姻,很難說與新政的影響無關——合資以后,就可以與奇瑞算作一個集團,從而利用奇瑞的小排量車型來拉低平均值。類似的情況還包括英菲尼迪、雷諾、斯巴魯的國產計劃。一個反面例證是雷克薩斯,它已明確不國產,就是因為它的有混動,無需靠國產來解決問題。
由于《通知》明確指出,合并核算需要“集團公司對這些企業具有實際管理、控制權,經集團公司申請、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同意”。言下之意,如果工信部認為合資中的中方不具備實際控制力,就有理由“研究不同意”合并核算。這無疑有利于提升中方合資方的話語權,避免諸如“奇瑞路虎”變成第二個“華晨寶馬”的情況發生。
以suv為主的廠商必須要調整產品策略
一些主打suv的廠商也會面臨壓力。進口商如克萊斯勒,它目前的主力產品幾乎全部為suv(jeep、道奇均是)。雖然目前克萊斯勒與菲亞特可以算作一個集團,但菲亞特的進口車銷量幾乎為零,起不到“拉低平均油耗”的作用。類似的還有斯巴魯、雷諾等等,都因為主銷產品為suv,又缺乏能夠幫助拉低平均值的同集團小排量車型,都需要在應對政策時有所動作。例如jeep通過自由俠、雷諾推出captur等等。
影響更大的是一些國內僅生產suv的廠商,如陸風、黃海、福迪、江鈴等等。如果不調整產品結構,很有可能會被淘汰出乘用車市場。靠suv發家的長城,如果不加大小型車和新能源車的研發,而依舊把主要精力放在h8這樣的大塊頭上,未來面臨的壓力估計也不會小。
小結:
我們總在說政府應該放權。但在控制能耗這方面,車云菌倒是認為政府應該“抓牢一點”。之前政府通過提高消費稅等價格杠桿手段來遏制大排量消費,但無奈不差錢的中國人太多,效果不太明顯。有了《辦法》和《通知》,可謂從政策的角度直接對高能耗車型進行了限制。不過車云菌還有兩個希望:1是要執行有力,2是最好廢除集團合并的算法,徹底扼殺大排量豪華車的變通渠道。
來源:新浪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