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已近年中,在各種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剛剛公布的80個投資示范項目再次引發海內外關于中國開始采取刺激政策的猜測。
促進經濟有質有量持續健康發展是中國改革的方向。事實上,無論是國家發改委強調的這些項目實施主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還是項目內容——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無不顯示中國寄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達成經濟穩中求進的目標,以及調結構、轉方式、挖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意愿,而非單一地倚靠政策刺激提振經濟。
國家發改委21日公布的這份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的項目清單涉及:交通基礎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五大領域。有分析稱,全部投資可能達到近萬億元左右。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歷來是“穩增長”的重要一環。不同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采取的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刺激政策,本次中國政府的投資舉措正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所表示的,政府有關部門和國企扮演的是示范項目的組織實施、宣傳引導、服務監管的角色,政府投資勢必將成為此輪投資的“磚”,其目的是引出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玉”。這也是為什么在公布這些投資項目的同時,強調要將其建成“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營運的樣板工程”的意義所在。
這個樣板的建成,將有利于擴內需、增供給、穩增長,盤活民間資本存量,并激活企業的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些社會資本示范項目與能源結構調整工程、棚戶區改造及保障房建設等一起合力,客觀上將有助于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包容性增長。
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有利于改革向縱深推進。經濟適量合理增長與全面深化改革本來就是并行不悖的關系。只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才能為調結構、轉方式騰挪空間;只有實現了經濟質量的提高,才能為未來經濟總量的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研判今年經濟形勢時提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五大關系時,仍將穩增長置于首位。
此次項目清單中列出的若干項任務,亦釋放出強烈的“調結構”信號。相對于過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產業結構,一批以能源結構調整和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高端產業項目將促進產業結構的新陳代謝,淘汰落后的產能和低端的產業企業,從而提高單位gdp的含金量,真正打造“提質增效”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也符合中國提出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已出臺了系列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培育新經濟增長熱點、擴大內需,并把投資作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
日前召開的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要求完成2014年經濟體制改革的九大任務,分別就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等價格改革、深化財稅金融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等領域做出部署,其中第一項就是投資體制的改革,而此輪投資項目的實施主體和內容都體現了這一改革理念。
今年被稱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增長的措施還將陸續出臺,而這些都將圍繞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來開展,以實現穩定發展和改革的辯證統一。(劉斐 李云路)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