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全省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環境情況專題調研組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調研時發現,“禁塑令”在推行中仍面臨不少阻力,應加大力度,從流通源頭從嚴監管。
據了解,中央12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禁止在海南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為貫徹落實**“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此次海南環保世紀行活動中,調研組重點關注和宣傳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監管情況,聚焦其中的難點問題,推動群眾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助力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調研組在省人大常委會環資工委主任葉振興的帶領下,前往農貿市場、萬家惠超市和南林鄉農業面源污染回收站等地展開實地調研,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監管情況和農用地膜、包裝袋及農藥瓶回收以及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情況。
在農貿市場,幾乎每個攤位都掛著紅、白、黑等各色的塑料袋,袋子上雖印著“環保回收袋”等幾個大字,但其中部分塑料袋卻沒有生產廠家和環保回收標志。“印有廠家和環保回收標志的塑料袋進價較高,一個袋子就要0.5元,而這些袋子也印著‘環保'字樣,30個袋子進價只需2元。”在考察中,一名攤主向調研組成員透露。
對此現象,縣工商局工作人員傅香麗頗為無奈:雖然保亭從源頭上嚴格把控,早已不再審批生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企業,相關部門也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生產進行監督、查處。但是,部分農貿市場商販為了降低成本,通過郵寄、網購等形式從外地購買一次性塑料制品,極大地增加了市場監管難度。
“‘禁塑'應從源頭遏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孫國培表示,保亭將在嚴禁全縣企業生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基礎上,加強巡查,強化對一次性塑料制品批發源頭、物流儲運的監管,不斷加強查處力度。
在南林鄉農業面源污染回收站,調研組建議,在回收處理農用地膜、農藥瓶等農業廢棄物時,應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完善配套設施的建設,進一步規范處理操作和流程,保證農業廢棄物的有序回收處理。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