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聯合舉辦“投資人力資本,擁抱人工智能: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報告發布暨課題研討會。據悉,這是國內首次發布專注于人工智能對中國未來就業市場影響及應對策略的系統性政策研究報告。
在會議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先生發表了演講,以下為沈南鵬演講內容:
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投資人力資本,擁抱人工智能:中國未來就業的挑戰與應對”報告發布暨課題研討會。首先,我代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對會議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向出席會議的領導、嘉賓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今天我們討論的這個話題,一方面具有前瞻性,談的是處在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又非常古老,談的是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十分關心的就業,也就是“飯碗”問題。
為什么討論這個話題呢?我看今天大家注意力已經被我旁邊的機器人吸引過去了。確實,機器人的發展在最近的幾年當中突飛猛進,這個背后是語音識別、大數據計算、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是多年積累的結果,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更加智能的機器人,在我們生活當中會變得隨處可見。
機器人的常態化應用,首先肯定是件了不起的事,能夠給人類幫上不小的忙。往深處說,會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甚至會帶來整個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變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作為后發國家,作為追趕者,能否借助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實現彎道超車,打破既定的國際產業的技術和發展的格局?
過去幾年里,紅杉資本一直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進行了探索和布局,系統性地投資了一批領先企業。應該講,我們對這個領域有一些理解、積累,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面對上述問題,也不能夠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拜訪盧邁秘書長,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就這些問題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我們相信這會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就紅杉而言,我們可以把多年的行業經驗和積累貢獻出來,提供一個角度的觀察,一個行動的思路和一個發展的建議。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里面,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課題組的同事們進行了艱苦而高效的工作,在相當短的時間里就有了這樣一份報告的面世,對于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就業,對未來人力資本的發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社會上有很多討論聲音,在學習這份報告的過程當中,我有些思考跟大家分享。
首先,人工智能會在一些特定的場景里,比如工廠的流水線、安保、疾病的診斷等多方面,通過成千上萬次訓練,在大數據計算的賦能下逐漸超越人類,替代人類完成大部分重復性、機械性、繁瑣工作。
比如在肺癌篩查方面,每個醫生每天平均看200-300張片子,80%的時間用在做重復的節點識別工作。紅杉中國投資的推想科技,運用ai技術輔助全世界的醫生,每天診斷超過20000例病人肺部影像,成了醫生的好幫手。
另外,我們看到在邏輯嘗試、創新能力、人文關懷方面,人工智能還遠遠無法替代人類,也就是說,我們離大家所說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還有很長一段路,而從低智能工作當中抽身的人類,現在可以用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這些機器解決不了的創造性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帶來的是人類雙手和大腦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意義將從勞動變成創造,更多的頭腦將用于思考科技創新的新燃點,發現文化藝術的新燃點,這樣也能致力于深化對整個世界的人文關懷,我相信人工智能和人腦智能會相輔相成實現共生。
今天我們處在人工智能大變革的前夜,唯有主動擁抱變化,抓住這個巨大機會,同時未雨綢繆,應對好它所帶來的可能的難題和挑戰,如何提前讓整個社會,尤其是人才培育體系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我們教育和職業培養模式以及勞動力結構,能夠適應一個新的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正是這份報告所希望能夠探索的題中之意。盧邁秘書長和全體課題組的成員,以及為研究報告提供多方支持的單位了和個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辛勤的勞動,你們高質量的工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和中國未來開辟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勾勒出了有章可循的行動方案。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