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發改委與反壟斷局正在重拳打擊汽車業的壟斷行為,這一做法近期在韓國民間廣受稱贊,并促使韓國政府考慮采取類似的反壟斷措施。
《歐洲汽車新聞》日前發布文章指出,中國對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措施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韓國民間已經呼吁當地政府采取類似的制裁措施,受此影響,韓國當局對于汽車零部件的定價已經開始趨于強硬。
同日本一樣,韓國也是全球最為封閉的汽車市場之一,但目前外國品牌在當地的份額正在不斷攀升,其中銷量增長最快的是德國品牌。而隨著韓國政府向外國品牌逐步施壓,這些企業在當地的銷量與盈利都將受到損害。
本月初,韓國國土交通省撤銷了該國針對汽車零部件的&ldquo自我認證流程&rdquo(self-certification process),轉而要求制造商及零售商在網上公布零部件的價格。這一措施針對的目標除了現代與起亞等韓國本土品牌外,也包括外國品牌,不遵守法規的企業則有可能遭到處罰。
韓國business korea網站援引一位國土交通省官員的話稱:&ldquo如果汽車零部件的價格被公之于眾,則消費者的知情權就得到了保障,汽車零部件定價的透明度也得到了加強。&rdquo
我國發改委本月表示,將對奔馳、奧迪及克萊斯勒展開反壟斷處罰,而捷豹路虎、寶馬、豐田、本田及通用等車企也已經遭到調查。而據韓聯社報道,截至8月13日,發改委尚未對現代和起亞這兩家韓國車企展開調查。
對于發改委處罰奧迪、奔馳等車企的措施,韓國網民在廣泛表達支持的同時,也對韓國政府的寬厚立場表示不滿,目前韓國民間關于外國品牌定價偏高的不滿正在不斷升級。
可以確定的是,韓國反壟斷機構目前已經盯上了外國汽車品牌。就在去年,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便突擊搜查了四家德國車企,原因是懷疑后則存在暗中勾結操縱價格的行為,而當時外國車企在韓國市場上的份額剛剛突破10%。
來源:《蓋世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