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業已通知多家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未來不得在華獨立運營,必須同中國本土廠商組建合資企業。
德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愛爾鈴克鈴爾(elringklinger)ceo斯蒂芬·沃爾夫(stefanwolf)日前接受了德國《斯圖加特報》采訪。其披露了中方施壓德國零部件供應商,要求只能以合資形式運營。以下是訪談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內容。
問:汽車行業現在正遇到不利風向,中國調查價格操縱,俄羅斯威脅可能禁止進口汽車,您對此表示擔憂嗎?
答:經濟因素對我們已經產生了較大影響。金磚四國曾經被寄予極大期望&mdash&mdash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巴西將資金大量投入大型體育項目,例如足球世界杯和2016年奧運會。俄羅斯也不再是汽車行業發展的目標市場。印度也同樣讓人失望,這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國家,但充斥了政治阻礙、腐敗,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不足。
問:如今增長型市場里的中國也處于威脅之中。
答:實際上,在華增長仍然處于速度較高水平,也的確存在價格操縱的相關調查,但對于我來說更關心另一個話題。中國政府通知了部分供應商,未來在華子公司不得獨立運營,必須以合資企業形式存在。我已經獲悉有三家主要供應商必須尋找中方合作者,但愛爾鈴克鈴爾并未受到影響。
問:你提到的子公司之前是由德國集團完全控制的嗎?
答:確實如此。我想,在該體系下,中國希望獲得技術,這些行業里,外資公司只有在合資企業中才會主動提供技術。倘若這樣發展下去,將對知識產權構成威脅。50%的公司股權被拿走,這幾乎是一種&ldquo征用&rdquo。在我看來,這實屬倒退。曾經有一度在華必須要有合資伙伴,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
問:將這視為一種模式?
答:并非如此。包括汽車行業在內,行業受到關鍵技術的影響。我想我們試圖補償中國方面在知識和創新方面的不足,必須向100%股權在華子公司&ldquo輸血&rdquo大量的知識技能。
問:從實踐操作上看會是怎樣?
答:目前尚無明確的說法,仍然處于開放狀態。但將對資本市場產生巨大沖擊。
問:從哪些途徑?
答:50-50合資企業可能無法(讓母公司)合并(報表)。除非選擇不同的方案,類似控制和利潤,否則在華銷售額將不會出現在平衡報表中。
斯蒂芬·沃爾夫還指出,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中國汽車交易占全球較大比重,但是本土的廠家卻沒有因此獲得相應的收益;為此,中國政府采取措施,為本土企業爭取更大利益。
其還表達了對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市場的不樂觀看法。
來源:蓋世汽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