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汽車業最令人矚目的事件,莫過于國家發改委對跨國公司的&ldquo反壟斷調查&rdquo。實話實說,一開始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還是就事論事,認為只是一次保護消費者利益的&ldquo維權行動&rdquo,是一件純&ldquo技術性&rdquo事件,一陣風吹過也就完事了,其影響力不會超過每年央視的&ldquo3.15晚會&rdquo。但是,現在隨著&ldquo調查&rdquo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我們認為,應當從&ldquo提高開放質量&rdquo的高度認識這場反壟斷調查的深層意義。
今年4月10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汽車維修協會首先&ldquo發難&rdquo,公布了18種常見車型整車與配件的&ldquo零整比&rdquo,奧迪、奔馳、寶馬、大眾、豐田和比亞迪等企業均超過300%,最高竟達1273%,這意味更換所有零配件的費用可購買12輛新車!&ldquo一石激起千層浪&rdquo,中國消費者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在遭受外資品牌的野蠻&ldquo掠奪&rdquo,經濟損失慘重。
繼之,國家發改委又&ldquo約談&rdquo了一批汽車跨國公司品牌高層,包括奔馳、捷豹路虎、奧迪和克萊斯勒等。同時,湖北省物價局和上海市發改委分別對奧迪和克萊斯勒實施調查。進一步的高潮是,8月4日執法人員對奔馳上海辦公室的突擊檢查,國家發改委更手出重拳,對日本12家零部件企業開出高達12億多元的罰單。反壟斷調查可謂高潮迭起,一浪蓋過一浪,大大出乎人們最初對反壟斷調查的預期。
中國汽車市場上出現的價格壟斷,確實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為了表示配合調查,一些豪車企業爭相發布零部件降價公告,以表示對中國消費者的&ldquo善意&rdquo。雖然不能說它們這些舉動全是假惺惺,但至少說明它們過去的行為是明知故犯。
為何跨國公司在自己國家不搞壟斷經營,到了中國,則&ldquo移至江北便為梔&rdquo?說到底,是因為中國市場經濟體系不完善,暴露了我們對外開放的政策軟肋:政府監管職能長期缺失,市場競爭不透明,不公平。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最重要的一個收獲,就是引入了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公平競爭。到現在這個階段,該是我們進行政策補課,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的時候了,這是反壟斷調查深層意義之所在。
在&ldquo開放&rdquo的最初階段,我們主要是向西方學習,學習則是模仿、拷貝,照貓畫虎,因此消化不良。那時我們對&ldquo開放&rdquo的理解,就是&ldquo招商引資&rdquo,把國外資本,設備和技術引進來,就算成功,就是有本事。對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實行所得稅&ldquo兩免三減半&rdquo,免稅進口設備等優惠政策。在合資企業中我們只有很少的話語權,一切都是外國人說了算,所謂&ldquo市場換技術&rdquo的設想,成了一紙空文。
回顧國門剛剛打開時,我們兩眼一片茫然,像小說《陳煥生進城》的主人公一樣,沙發、席夢思床這些現代基本生活用品,統統沒見過,感覺一切都很新鮮,認為國外的都是好東西。所謂&ldquo鄉人不識貨,只撿大的摸&rdquo,人家用&ldquo大石頭&rdquo換取我們的&ldquo小珍珠&rdquo,就樂得屁顛屁顛,還幫著人家數錢。這在國內也造成&ldquo只買貴的,不買對的&rdquo的畸形消費觀,自主品牌產品與外資品牌不能同質同價,使自主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
毫無疑問,這種方式的開放,不僅使國內消費者利益得不到保障,更嚴重是,阻礙了我們&ldquo汽車強國夢&rdquo的實現,這樣的&ldquo開放&rdquo自然是不可持續的。
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知道了世界是怎么回事兒,也懂得了市場經濟是怎么回事兒?,F在我們講&ldquo開放&rdquo,是和世界經濟融通,和世界經濟成為一體,是建立完整的市場經濟體系,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在中國自己這片土地上,保證中國自主企業能與外資企業處于公平競爭地位。
反壟斷調查是提高開放質量這個大課題的一部分,現在剛剛開始破題,后邊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責是什么?是裁判員,是吹哨子,而不是一味招商引資,到國外考察,陪外商看項目,為外商跑批文,幫外商做生意,淡化以致放棄監管職能。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報刊上還常常提說&ldquo政府要充當&lsquo守夜人&rsquo的角色&rdquo,而現在,這種聲音在媒體上是少之又少。
中國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當然要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但是必須提高開放的質量,因此不能把反壟斷簡單的理解為只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維權行動,而是完善市場經濟,提高開放質量的的重要舉措。從這種意義上講,這次發改委&ldquo反壟斷調查&rdquo的意義,是扮演了政府監管角色,行使政府監管職能的實踐,我們要為之點&ldquo贊&rdquo。
來源:v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