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ldquo我國鋼鐵工業的新一輪洗牌&mdash&mdash&mdash削減過剩產能,在所能免。從國際上看,所有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鋼鐵工業蓬勃發展,然后經濟恢復到常態、鋼鐵工業過剩調整這樣一個過程。&rdquo鋼鐵行業資深專家、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在近日召開的&ldquo轉型發展鋼鐵強國之路&rdquo高峰論壇上提出,目前調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在政府主導下,市場發揮主要作用的減量重組模式;以環境容量、用水&ldquo紅線&rdquo為制約的涅槃重生模式。
徐匡迪用歐洲鋼鐵工業調整作為典型案例說明減量調整:&ldquo在二戰之后,歐洲各國都進行重建,當時法國、德國等11個歐洲國家的鋼產量超過2億噸,僅德國的鋼產量就達到8000萬噸;現在這11個國家的鋼產量只有不到7000萬噸,德國也僅有4000多萬噸。歐洲的鋼鐵工業花了20年的時間,進行了痛苦的減量調整。&rdquo&ldquo在歐盟成立后,進行了貨幣和金融政策的統一,對鋼鐵行業不再提供新增貸款,并收緊原有貸款。同時,當時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對于關閉工廠的企業給予補貼。&rdquo徐匡迪認為中國鋼鐵工業的調整,預計還要花10~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而他提出的&ldquo涅槃重生&rdquo,可以借鑒的典型案例是北歐地區的鋼鐵工業。歷史上,北歐地區瑞典、挪威、芬蘭的鋼鐵工業曾非常發達。他們通過環保、法律的手段來限制鋼鐵工業的發展,限制鋼鐵企業的排放、用水、土壤污染等,從而實現了鋼鐵工業的結構性調整。目前,北歐的鋼鐵企業大多只生產特殊鋼,并且進行了細致的分工。
這兩種類型的調整在中國鋼鐵行業都已經出現端倪。寶鋼和廣鋼的重組就屬于減量調整。上海市壓減了寶鋼不銹、羅涇corex工廠共700萬噸產能,廣東省壓減了廣鋼和珠鋼共1000萬噸產能,合計壓減了1700萬噸產能。這樣的調整,使上海市和廣州市的環境負荷都降了下來。&ldquo首鋼的搬遷調整則屬于涅槃重生。首鋼京唐的建設采用了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這一流程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經濟的。其核心思路是將鋼鐵企業原本單一的鋼材生產功能,轉變為具有三大主要功能的平臺,即優質鋼材的生產平臺、能源高效轉化的工業園區,和大宗廢棄物消納處理和綜合利用的工廠。&rdquo
徐匡迪認為,從首鋼京唐的實踐來看,基本上實現了當初的設想。&ldquo無論是&lsquo減量重組&rsquo或&lsquo涅槃重生&rsquo,都必須走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具有三大功能的綠色鋼鐵廠。&rdquo
徐匡迪說,中國的鋼鐵工業要轉型,說到底,就是要從過去依靠要素投入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既包括技術上的創新驅動,也包括組織結構上的創新驅動。鋼鐵工業不能再按照過去那種不斷擴大投資、擴大規模、增加產量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而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來解決。△(楊朝暉)
來源:中國礦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