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這句詩最恰當的注解之一:昔日被視為奢侈品的汽車,在國外汽車巨頭壟斷被打破后進入了普通家庭。這是時代的產物,亦是以奇瑞為代表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崛起所帶來的巨變。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節點上,不難發現,誕生于蕪湖的奇瑞從“小草房”起步,始終以“開拓者”的姿態在汽車工業領域開疆拓土。自誕生21年來,奇瑞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多個“第一”,不僅成為一座城市的產業支柱,也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鐫刻下深深的印記。
打破“神話” 立志“造中國人自己的車”
奇瑞誕生于蕪湖并非偶然。改革開放以來,蕪湖創新文化氛圍日漸濃厚,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更是確立了自主創新培育支柱產業的基本思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養以汽車制造為代表的支柱產業集群。
1996年,蕪湖敏銳地抓住機遇,成為比照“國家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積極推動企業資產重組。其中一個創新之舉就是把當時全市效益最好的白馬山水泥廠并入海螺集團,這一重大決策不僅吸引了海螺集團將總部設在蕪湖,更是以轉讓白馬山水泥廠獲得的2億元資金啟動了奇瑞建設,同時成就了奇瑞、海螺兩個龍頭企業的輝煌。
一片荒草地,幾間舊工棚,一支幾十人的隊伍,奇瑞在外界懷疑的目光中誕生了。“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充斥著兩個神話,一是汽車企業不與跨國公司合資沒有前途,二是企業不達到100萬輛以上生產規模不能進行自主研發。”采訪中,奇瑞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金弋波告訴記者,奇瑞誕生在國際汽車巨頭壟斷國內市場的背景下,發展于不具區域比較優勢的農業大省,“造中國人自己的車”的心愿一度被視為是癡人說夢。
“無中生有”,做前人之所不能,這是蕪湖的魄力,也是奇瑞的韌性。通過對國內外汽車市場的深入分析和對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奇瑞決心走一條自主研發、自主發展的道路,建設不受外國人控制和限制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創業條件艱苦,創業資金短缺,專業人才緊缺——奇瑞的創業故事寫滿艱辛,但其間更有“干不成、跳長江”的萬丈豪情。從第一臺發動機成功點火,到首臺白車身下線,再到第一輛奇瑞風云轎車下線,千辛萬苦最終夙愿達成。
風雨兼程 揚起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旗幟
作為奇瑞“元老”,吳顯霞清楚地記得奇瑞第一臺整車下線的日子。“1999年12月18日,首臺下線的白色‘風云’被裝扮得花枝招展,我們所有人都趕了過來,圍在車子周圍熱淚盈眶。”吳顯霞說,不久后的2000年元旦,三輛不同顏色的風云轎車亮相中山路步行街的廣場上,每一位奇瑞人都為此激動不已。
記者采訪中獲悉,通過21年來的開拓創新,奇瑞掌握了自主開發技術和正向開發流程,完善了從開發、試制、試驗的全過程能力建設。奇瑞還積極培育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創新體系,通過積極引進海外已經掌握世界核心技術的一流人才組成合資公司,先后投資參股和控股了一批關鍵零部件企業,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和整體水平。
在保證研發投入的同時,奇瑞十分注重各類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并留下了很多在汽車行業廣為傳頌的獵才惜才佳話。目前,奇瑞擁有研發人員超過0人,占員工總數1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海外歸來人員等高層次人才1200多人。2008年至今,奇瑞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奇瑞發動機連續五年榮獲“中國十佳發動機”;奇瑞自主研發的cvt填補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空白,并榮獲2013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