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清潔高效穩定,是基荷電源首選。核電從發電機理上來講,屬于非化石能源,具備碳排放量少,清潔性高,安全穩定,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
截止2017年,我國核電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為35.82gw,同比增加6.5%;
并網風電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為163.67gw,同比增加10.5%,并網太陽能發電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為130.25gw,同比增加68.7%,水電全口徑發電設備容量為341.19gw。然而水電的資源稟賦即將開發殆盡,而風電、光伏具有間歇性的特點,在儲能技術暫時還不成熟且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對電網或有一定沖擊。出力穩定的核電是為基礎負荷提供穩定安全能源的首要選擇。
三門1號并網助力ap1000技術路線打通,有望助力核電核準松綁,核電產業或迎來復蘇。目前我國有三種第三代核電技術擬投入應用,分別是ap1000、華龍一號、cap1400,其中“華龍一號”是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的融合、cap1400型壓水堆核電機組是我國在ap1000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升級的功率更大的非能動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今年以來,ap1000機組三門1號和海陽1號先后獲批裝料。2018年6月29日和6月30日,臺山1號機組、三門1號機組的先后成功并網發電。ap1000技術路線打通,為行業重啟提供技術支持。三代核電落地或將證明新核電技術的可行性,消除此前部分輿論對新技術成熟性的疑慮,并為未來三代核電項目的審核帶來實證案例參考,助力核電核準松綁。
萬億市場即將啟動,核電產業鏈公司或將受益。根據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2018年我國年內計劃開工6~8臺機組。
若按每年審批項6-8臺機組考慮,按目前200億/臺投資,總體市場空間約為1200-1億/年。同時“一帶一路”拉動核電出口需求,根據中國電力報預計,在“一帶一路”上及其周邊有60多個國家已經和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到2030年新建機組預計將達到107多臺。如果我國能夠獲得“一帶一路”沿線30%的市場份額,單臺機組投資約200億元,30臺機組將直接產生近0億產值。國內核電企業或將受益。
給予核電行業“增持”評級。隨著我國核電自主生產能力的逐步提升,三代核電國產化率逐步提高,中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逐步轉型。2018年1月1日,我國首部《核安全法》正式開始實施,這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核安全管理水平、核安全監管能力和核應急能力。華龍一號也走出了國門,成為中國高鐵以外又一張國家名片。在十三五后期,核電建設或將有序開展,核電項目審批有望進入常態化。行業或將從停滯轉為逐步啟動,核電產業鏈公司有望迎來行業發展窗口。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