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民建中央向大會提出了建立解決產能過剩長效機制的提案。
政府干預過多 市場環境有失公平
民建中央認為,當前我國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中,市場環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預過多。一些地方為增加招商引資,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如在一定時期內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或享受優惠稅率,有的落后產能遷移到這些地區后,其成本降低而實現盈利,增加了淘汰難度。
我國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存在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且分散的問題。如河北邯鄲33家煉鐵企業平均產能只有189萬噸,企業單體規模較小鹿泉作為一個縣級市,高峰時水泥企業達到166家。由此帶來諸多問題:產品結構不合理,低端產品多惡性競爭,優不勝劣不汰,產業難以發展升級企業抗壓力低,關停并轉后存在很多困難等。
但是企業退出渠道不暢:融資成本高,登記變更、權證過戶、資產清算等環節繁瑣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存在障礙不同所有制企業難以實現有效重組失業職工安置問題多等。
此外,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科技支撐體系不足。企業還沒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量大質低,低附加值產品過剩,高附加值產品不足。如河北鋼鐵產能2.7億噸,面對京津冀龐大的汽車市場需求,汽車鋼板仍然需要進口河北省的浮法玻璃產能約為世界的20%,但還無法生產汽車擋風玻璃山東省輪胎產量占世界的20%、中國的40%,但至今沒有建立起輪胎試驗場,必須到德國去測試輪胎性能。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建順暢退出機制
為此,民建中央建議,相關部門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長效機制。建立公平統一、自由競爭的市場,取消各地各類差別政策,讓市場決定要素價格,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各種行業享受公平政策待遇。簡政放權,減少事前審批,加大事中事后的監管問責。把握好行政審批事項,堅決不允許過剩產業新增產能,關閉土地、貸款閘口,不予能評、環評,對于違規項目堅決取締,產能置換必須堅持等量或減量原則。建立更為嚴格的單位能耗標準和環保標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高于國家的標準,通過倒逼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做好行業信息收集分析、政策咨詢、企業協調等工作,建立產能過剩信息預警機制。
鼓勵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建立落后產能企業順暢退出的長效機制。一是拓寬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允許多種支付方式,提高并購融資中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優先股、定向發行可轉換債券作為兼并重組支付方式。推動并購基金發展。優化信貸融資服務,推動商業銀行對兼并重組企業實行綜合授信,延長并購貸款期限、放款使用條件。二是簡化審批程序。推行并聯式審批,避免互為前置條件,可實行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分類審核,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兼并重組實行快速審核或豁免審核。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生產許可、工商登記、資產權屬證明等變更手續,從簡限時辦理。加快建立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破除跨地區企業兼并重組的各項壁壘。三是打破跨所有制企業兼并重組藩籬,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放寬民營資本市場準入,利用企業兼并重組的契機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開拓國際市場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由企業提出訂單式研發需求,建立企業和各級技術實驗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加速成果研發與轉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支持,提前占領技術高地,盡快進行技術更新換代,推動實現產業升級。鼓勵引導企業在國內外建立研發基地、技術交流中心等,在更廣闊的范圍利用技術人才優勢,實現技術引進來、產品走出去的良性發展。
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長效機制。一是推動產品“走出去”。研究當地消費結構,細分市場,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打造質量過硬的產品,樹立有影響力的中國品牌。二是鼓勵企業“走出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轉移和輸出部分產能。三是引導“走出去”企業樹立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維護更好的企業形象和國家形象,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四是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促進人員、貨物通關便利化,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完善出口信用保險等。
要以人為本,完善相關人員安置保障的長效機制。提早謀劃、做好預警、平穩過渡,積極穩妥解決職工勞動關系變更、社會保障關系接續、拖欠職工工資支付等問題,減少隱患。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