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之前不同的是,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及了“互聯網+“和線上線下互動消費后,在各地政府的催促下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切實動員了起來。不過,不少傳統企業的負責人私下向普哥抱怨,他們做了幾十年的線下業務,到現在雖然增長放緩,但依然稱得上實力雄厚;突然間他們成為了“互聯網+”概念里面的被加的對象,地位的轉換讓他們心里不好受。
o2o究竟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是一個十分值得討論的問題,互聯網背景和傳統背景的人對這個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回答。這個爭論,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話語權問題、主角問題、對互聯網作用的認知、對未來消費方式的判斷。
在話語權方面,顯然互聯網人占據了絕對優勢。無論是“互聯網+”還是o2o,都是互聯網人首先提出;并且,由于傳播話語權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移,互聯網新媒體更多關注互聯網企業的變革,自然而然地導致o2o被解讀成了“互聯網+傳統產業”而不是“傳統產業+互聯網”。政經密切結合的中國,大部分傳統企業低調背后有一定“原罪”的因素,而互聯網公司相對陽光,在宣傳上更大膽,也更容易掌握話語權。
但對于o2o主角的認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于傳統企業。總理提“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不會是忽略傳統企業的作用,應該更多是希望用互聯網這種先進的生產力來倒逼傳統產業革新發展。如果說2012年到2013年,o2o的實踐者還主要是互聯網創業公司,2014年以后傳統企業已經開始走向了o2o的舞臺中央,2015年這個趨勢將更加明顯。可以預測,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的背景下,5年后將不會有明顯的線上線下企業之分;但未來o2o新商業企業里面,具有傳統背景的依然會占據絕大多數。
傳統企業正是對于這一點有足夠自信,所以它們往往又低估了互聯網的作用。大部分傳統企業,僅僅把互聯網定位成“先進的工具”,認為和它們此前用erp和crm提升信息化水平沒有什么兩樣。所以,很多傳統企業雖然用上了先進的工具,但轉型并不順利。互聯網提倡開放平等,大多數傳統企業維持著森嚴的等級;互聯網鼓勵個性和創意,大多數傳統企業讓員工像螺絲釘一樣按部就班;互聯網消除不對稱,不少傳統企業還在靠關系和特權做生意。
傳統企業的最大危機,在于新一代消費者更加依賴線上做決策,甚至相比線下更信任線上。傳統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起的品牌,無法在新一代消費者中形成認知,失去未來也就在所難免。無論是互聯網人還是傳統企業的人,都認同線下不可或缺;所以,線下大多數傳統企業,它們做o2o或是“互聯網+”,不應該天天盯著阿里、騰訊、百度、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而要更關注和對比線下出現的一大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型品牌和商家。打敗全聚德的不會是阿里騰訊,但有可能是更加時尚的大董;打敗俏江南的也不是百度京東,有可能是婆家綠茶這種標準化和互聯網化做得更到位的餐廳。
“互聯網+”承認了互聯網人對o2o宣傳上的話語權,但未來o2o的主角依然會是傳統企業。未來,最明星的o2o公司會被具有革命者心態的互聯網人所創建,而改良心態的傳統企業即便死掉50%,也依然會占據未來o2o新商業的主體。從產業的角度看,“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分歧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促進線上線下的融合溝通。
來源:慧聰塑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