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7月10日早間消息,昨天,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未來基石-人工智能的社會倫理和角色”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發布會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主持,并邀請公司總裁施博德(bradsmith)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就相關問題展開了交流和對話。
盧邁秘書長、施博德(bradsmith)和薛瀾現場對話
當前,針對人工智能的興起存在兩種看法,一種是“熱情擁抱論”,另一種是“人工智能威脅論”。對于如何看待這兩種看法,微軟公司總裁施博德(bradsmith)認為,人工智能的興起會對就業崗位產生一定影響,有工作崗位會消失,也會有新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最重要的是人們能夠掌握新的技能,培養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觀念。薛瀾表示,科技發展會不會對人類生存產生威脅,取決于能不能有適應性的治理方式來應對。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我們應該熱情地握手、謹慎地擁抱。
談到人工智能會給政治、經濟、社會帶來的機遇和好處,施博德(bradsmith)表示,人工智能能幫助我們解決人類現在面臨最大的一些挑戰,比如精準醫療,精準農業等。在微軟,有一個alforearth的項目,將人工智能和氣候變化、節約水源、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事業結合起來,發展環境科學。對此,薛瀾表示贊同,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給發展中國家、貧困山區和很多鄉村的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福利,尤其是在醫療方面。
在人們還在感受人工智能對人類傳統思維巨大沖擊時,微軟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開發人工智能的六項基本原則。提及微軟背后的思考,施博德(bradsmith)表示,微軟提出的人工智能的六項基本準則——公平、可靠與安全、隱私與保密、包容、透明、負責,是為了確保人工智能能夠以一種合乎倫理的方式得以使用。微軟認為,要設計出可信賴的人工智能,必須采取體現道德原則的解決方案,在賦予計算機更大力量的同時,也需要用社會倫理來引導它。薛瀾表示,未來人工智能需要一套信息治理機制,在使用信息和保護隱私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而這其中公司的責任非常關鍵。像微軟提出的六項原則,可以適用到更多公司,跨界的治理機制需要盡快推進。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因此,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合作成為必然趨勢。施博德(bradsmith)表示,微軟希望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讓每一人、每一組織都能從人工智能獲益。具體而言,就是把不同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獨立的微軟認知服務api提供給開發者,比如說語音、自然語言翻譯、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任何一個客戶都可以通過許可安排使用他們想要的api,然后開發自己的人工智能產品或者服務,真正地讓人工智能落地到每一個行業,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的大融合。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