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十堰市張灣區工業新區內的雙星東風輪胎新工廠建設現場一片火熱。公司總經理鮑安軍表示,這家擁有1200萬套輪胎產能的公司,將以搬出大山、入駐園區為契機,建立全球領先的工業4.0智能化工廠,實現“汗水型”向“智慧型”的轉化。
這是十堰市近年來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搬遷集中、乘商并舉、油電并重、智能化、自主化……一系列自選動作下,“中國商用車之都”正在華麗轉身。
從“閉門造車”到“下山入園”
“以前一天最多干6件,搬遷后工效提高一倍。”距雙星東風輪胎新工廠不遠的東風越野車公司里,鉚焊車間十分繁忙,工人王釗正在給構件打孔,先打5毫米的底孔,再擴展至6.7毫米,總共耗時13秒。一個后輪總成上,需要打142個孔。“新車間寬敞明亮,干起活來,比老廠房舒服多了。”他說。
東風越野車公司原本建在一個叫打爐子溝的山溝里,生產線受限于山形,進出廠全靠一條3公里的“斷頭路”,生產高峰期,送料的、送食品的車輛堵得一塌糊涂。搬遷之后,廠區面積由原來的6.8萬平方米擴展到22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從2000輛提升到0輛。
據了解,當初,東風公司的30多個專業廠都按照“進山、分散、隱蔽”要求建造,分散在東西相距百里的50多條山溝里,加工、運輸、銷售成本高企,行業競爭力受到制約。
2010年,東風公司與十堰市簽訂“共建百萬量級汽車城”框架協議。十堰市提供1萬多畝連片建設用地,建成東城、西城、龍門3個汽車工業園區,招納隱蔽在大山里的汽車企業下山入園。
8年來,已搬遷老工廠50多個,廠區安置320萬平方米,為十堰汽車產業轉型打下基礎。
從“一商獨大”到“乘商并舉”
2017年8月,十堰市與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簽訂擴能協議:東風小康投資30億元,建設一個年產20萬輛乘用車的新生產基地,生產兩款suv、兩款mpv以及一款電動車。2018年2月,該項目被列入省82個重大先進制造業項目之中。“破冰乘用車!”十堰市政企共建辦副主任楊長春表示,東風小康20萬輛乘用車項目標志著“中國商用車之都”將進入“乘商并舉”時代。
在東風公司近50年的帶動下,十堰已建成重、中、輕、微、客、專用車、新能源等商用車全系列產品生產鏈。但“只會造卡車不會造轎車”,一直是十堰人的心病。
其實,十堰生產乘用車有著先天優勢。楊長春介紹說:“十堰已擁有國內領先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汽車生產設施,匯聚了一批國內優秀的汽車專業人才,只需增加轎車模具、夾檢具、工具工裝、改造生產線等,一年時間就可形成轎車產能。”
東風小康順勢而為,與其志同道合的,還有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2017年8月,易捷特宣布,將投資15億元生產純電動乘用車,形成年產12萬臺的生產能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日前在十堰白浪經濟開發區看到,易捷特的焊接車間改造完畢,試制車身已下線,正在進行第一輪焊裝試制。易捷特公司總裁尚德表示,2018年8月底首臺試驗車將完成組裝,一年期的實驗測試及設計方案完善后,預計2019年5月可正式量產。
十堰市目前擁有商用車年產能100萬輛,新增32萬輛乘用車產能后,乘用車占比將接近四分之一。
從“制造”到“智造”
2018年2月,東風公司與十堰市再次簽訂框架協議,雙方約定,至2021年東風十堰基地新增產值400億,新增整車產銷量30萬輛。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表示:要把十堰基地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商用車和軍車基地,以及東風主要的新能源、微車和汽車零部件裝備基地。
十堰市經信委副主任唐順蘋認為,此次簽約將推動十堰汽車產業實現三個質變。
核心技術自主化。年生產發動機5萬臺套,發動機內制率由不足10%提升到近50%;開發dt14擋變速箱,重型變速箱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變速箱內制率超過50%;研發混合動力、新能源動力總成、汽車智能網聯等高端技術。
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工業機器人、汽車關鍵零部件加工裝備、汽車制造智能生產線為重點,突破核心部件的關鍵技術、整車系統集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集成制造技術瓶頸,到2020年,十堰智能制造業年產值達到100億元。
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力。東風公司、湖北三環等整車企業與頤發鋁空等新能源企業合作,生產新能源公交車、乘用車、商用車,5年內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湖北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基地。
從追求產量,到追求自主、綠色、智能化,十堰汽車產業將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中國商用車之都”升級現代汽車城。(饒揚燦 戴文輝 李啟東)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