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4日),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廖媛媛在“中國銀行業盤點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2015年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撥備覆蓋率167.7%。
“對于當前不良貸款的一個水平和趨勢,監管部門是有預判的”,廖媛媛指出,雖然有一定上升,但實際上這個不良率和國際上大銀行的平均不良率相比,還是較低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消息稱,中國銀行業正在與監管部門磋商當前的壞賬撥備監管規定。
對此,廖媛媛回應稱,在銀行的利潤增速仍然為正數,撥備覆蓋率仍然高于150%的情況下,統一調整撥貸比這樣的政策,可能還需要再考量。
廖媛媛還表示,未來銀行業發展將面臨經濟金融全球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以及綜合化經營等挑戰。
此外,廖媛媛表示,目前我國銀行業面臨多方挑戰,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壓力,但發展環境的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同時也帶來了銀行業轉型發展改革的機遇。“十三五”期間,銀行業應當更加注重創新和改革、風險控制、普惠金融發展、全面推進綠色信貸等六大方面發展。
監管對銀行業不良水平有預判
伴隨著上市銀行三季報全部出爐,不良率持續攀升也引起業內關注。
昨日,廖媛媛透露,截至2015年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撥備覆蓋率167.7%,貸款撥備率3.26%,資本充足率13.15%,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10.99%。
廖媛媛表示,目前,銀行業的盈利還保持著正增長,同時整體的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也相對充裕,所以,整體風險可控。國家也在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相信在實體經濟的改革、轉型、發展中,也可以更好地帶動銀行業去解決不良貸款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達192.7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了102.2%。同時,銀行業平均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分別為1.2%和16.1%,均好于國際平均水平。
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壓力持續增加,那么,“拐點”何時出現?
廖媛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對于當前不良貸款的水平和趨勢,監管部門是有預判的。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實際的gdp在逐步回調,所以在經濟下行或者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銀行的不良貸款有一定的變化或波動,是合理的。
她指出,銀監會一方面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核銷的力度,同時采取各種手段清收、盤活不良貸款,加大不良貸款批量轉化;也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消化不良貸款,同時防止新增貸款產生不良。此外,機構監管部門按月、按季,甚至是按旬來監測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變化,實行持續性監測。
調整撥備覆蓋率由個別銀行提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日,有消息稱,多家銀行正在試圖與監管部門磋商放松壞賬撥備方面的監管規定。
“撥備覆蓋率過高不利于中國銀行業提振利潤率,下調撥備率要求確有必要,但在下調幅度方面以及如何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的能力等方面仍需探討。”多位業內人士日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此,廖媛媛回應稱,“我們的資本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在國際上都處于一個比較好的狀態,所以銀行完全有能力通過利潤本身的調節,來消耗掉在經營當中產生的不良貸款。”
廖媛媛進一步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動用了一些在豐年提出的超額貸款撥備,但現在來看,整個銀行業的撥備水平還是處于一個比較高的狀態,銀行的利潤增速仍然為正數,在銀行的撥備覆蓋率仍然遠高于150%的情況下,統一調整撥貸比,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考量。
她還特別指出,關于撥備覆蓋率的問題是個別銀行提出來的。總的來說,對于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目前還要觀察整個撥貸比的整體發展狀況;對于個別銀行,可能需要監管部門逐一進行詳細分析,看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夠幫助銀行既加大不良貸款的核銷,同時也能有比較足夠的撥備的準備。
廖媛媛表示,不良貸款出現以后,銀行業通過三道關來消化不良貸款:首先,如果在現有資本充足率、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變的情況下,它會消耗銀行的利潤,利潤增速減慢,或者利潤減少;其次,銀行的利潤已經下降,銀行需要動用更多的撥備去消化不良貸款;第三,當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或者撥貸比已經降到極致,最后可能需要消耗超額的,就是超過監管部門規定的資本充足率,這可能就是一個比較警醒的信號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