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提法毫無懸念地
成了2016年兩會熱詞。與此同時,國家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強調:繼續重點促進
包括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在內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而在這“去”與“促進”的兩套動作中,已經有企業家開始了新的探索。
“化解鋼鐵產能與發展新材料產業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山東博興縣人大代表、山
東華興機械股份公司董事長孫憲華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如果讓“去產能”與“發
展新材料”相互借力形成產業鏈,那么“過剩產能”就能成為新材料源頭,“庫存”也就變
成一種“戰略儲備”。
專家建議推廣鋼結構建筑
最近有兩條關于“鋼結構”的消息引人關注。
一是2016年1月8日至9日,同濟大學教授沈祖炎、浙江大學教授董石麟、貴州大
學教授馬克儉三位工程院院士齊聚武漢,共同建議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以化解目前
嚴重過剩的鋼鐵產能。二是1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2016中國鋼結構發展高峰論壇”
上,與會24名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及國內眾多知名建筑業專家達成共識:未來五年將
積極推動鋼結構建筑。
此間有人指出:中國鋼結構建筑在“破繭”中迎來春天。這一說法出自一組數據的
對比。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鋼結構產業擁有從研發、設計到制造、安裝的完整產業鏈
,有資質的施工企業超過3000家,但是,我國的鋼結構建筑占比不足5%,在美國、
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量已占到鋼產量的30%以上,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
筑面積的4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年產鋼雖然已突破7億噸,但鋼結構用鋼不到
6%,由此可見,我國鋼結構建筑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院士們認為,通過大力推廣、
發展鋼結構建筑,既可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也可推進建筑工業化,實現傳統產業轉
型升級。
“由于鋼結構擁有綠色、環保可循環利用、抗震性能好、重量輕、建筑工業化和
裝配化程度高等優點,大量采用鋼結構是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工程
院院士周緒紅指出,鋼結構建筑八成部件均可在工廠加工,同時易拆除,部分產品和材
料可重復、循環利用。相比傳統混凝土建筑,其自重減輕40%,施工效率提高4倍,建設
周期縮短1/3,碳排放量減少35%,得房率增加5%以上,在發達國家較普及。
在民用建筑上,發展鋼結構就是發展裝配式建筑,開發商通過系統集成,就像
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這樣的產業分工一旦形成,“去庫存”和發展新材料產業也就水到
渠成。
事實上,近似觀點,孫憲華早在2014年就提過,他說“現在再提,順應時勢”。
鋼結構堪稱節能先鋒
假如將“多出來”的鋼鐵用于擴大鋼結構建筑,不僅消化了“過剩”的產能,同時也
發展了節能產業。
“我國國內95%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建筑,是造成建筑能耗大的主要原
因。”參與上述研討會的專家介紹,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材料回收利用率低,這
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結構拆除后,主要都是建筑垃圾,處理起來需要花大量費用
。
“相比之下,鋼結構建筑都堪稱節能先鋒。”孫憲華介紹,當下,我國民用、橋梁
、海洋工程、非標成套裝備制造包括新能源風電、核電、智能電網、三網合一等領
域的基建工程,處在持續高速發展之中,建筑用鋼需求量很大。鋼結構建筑的發展
,不僅會對鋼鐵產能過剩起到緩解作用,還會在全生命周期內,以循環使用的方式
,將“廢”鋼資源儲備起來,達到“藏鋼于建筑”、“藏鋼于民”的戰略目的。
據了解,針對工程所需,鋼結構產品實行的是工業化預制、定制,不僅施工周
期有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工期有保證,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土方作業帶來的大量
霧霾煙塵。還有,做成的鋼結構建筑,保溫和抗震性能優良,假如遭遇地震,各種
損失一定比磚混結構的房子小得多,災后重建的費用也低得多。
亟待政府推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我國境內的鐵礦資源較為貧乏。過
去10年,我國鋼鐵業由于超常發展,導致我國今后鐵礦石供給依賴海外的狀況越來越
嚴重,所以,建立穩定的鐵礦資源供給戰略,既要開源,又要節流。
“開源主要集中在上游供應商,而節流工作就是下游生產商的功課。”中國建筑金
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分會副會長張在勇介紹,作為鋼結構的最新應用成果,波腹板鋼
構件已被列為國家現階段的新型建材,其在大型橋梁、機場航站樓、地鐵隧道等工
程中普遍應用,證明這種產品除了美觀、重量輕、跨度大外,還集“綠色、節能、創
新”為一體,經過專家的測算,該產品的用鋼量,比傳統h型鋼節約30%—60%。
“波腹板鋼結構的節材效果沒有疑義,現在欠缺的是國家推動。”孫憲華介紹,不
管是平板h型鋼結構還是波腹板鋼結構,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至今未能得到快速發展
,一個重要的瓶頸就是在產業鏈匹配上缺乏國家標準。
對于政策、產業及市場的配套,孫憲華表示,鋼結構未來產量有望達到5000萬
噸—6500萬噸;鋼結構房屋建筑占全國房屋建筑總量約15%—20%左右。對于這一
市場需求,華興也和其他同行一樣,希望政府推出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企業加大
研究開發投入,擴大市場份額,在社會影響力以及客戶接受度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
的提高之后,再轉入居住類的建筑上。(本報記者江金騏)
來源:中國企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