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決定關閉月城1號機組核電站的慶州地區居民們產生了意見分歧。甘浦邑發電聯合會發布聲明要求“重新討論提前關閉機組”。相反,陽南面發電聯合會則認為不能讓居民間的紛爭持續下去,同意提前關閉機組。陽南面發電聯合會白民錫(音)表示,“當地民眾之間‘矛盾’蔓延令人擔心”。
去年6月19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古里1號機組永久關閉儀式后表示“將廢除以核能為中心的發電政策,并走向無核時代”。在無核宣言1年后決定關閉月城1號機組,也是向韓國國內外再一次表現出促進這項政策的意見。
即使減少核能的運轉率,目前為止在電力供應方面也不會出現任何影響。與此同時,電費也不需要馬上上漲。而問題在于將來。有人指出工作現場的速度問題,擔心如果決定不再建核電發電站可能會引發核能發電業生態的崩潰。去年年末,在確定的第八次電力供給基本計劃上,新建6個核電機組的計劃被取消,而上個月15日,韓國水電核電公司撤回了其中4個機組的建設計劃。
而主要損失則由中小企業承擔。根據《核電產業實際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在建設2個核電機組時,參加的大企業只有7家,但是參加的中小企業有1993家。投入的人力(約1.5萬人)中也有90%來自中小企業。韓國水電核電公司此次取消了4個核電機組的新建計劃,與此同時3萬個工作崗位也隨之一同消失。
相關企業已開始減少零部件生產和雇傭人數。一年中有余名畢業生(包括碩士和博士)將目光轉向了核電以外的領域。負責韓國型核電開發的李炳令(音)博士表示,“中國大陸和俄羅斯乃至美國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有引進韓國核電設計人才的想法”,“積累了60多年的技術有外流的危機”。
雖然政府認為,出口核電沒有問題,但是核電的工程時間很長。例如,正在推進出口的英國moorside核電站即使在今年下半年收購了經營權,考慮到許可證手續等也要在2024年才能進入建造施工的階段。負責生產核電器材的一個中小企業的老板表示,“也不是1——2年,4——5年時間的話怎么撐得下去呢”,“現在處在了生死存亡的岔路口”。
韓國慶熙大學核工學系教授鄭范進(音)表示,“人才流失意味著技術和產業的崩潰”,“核電與造船、鋼鐵處于同等地位,作為韓國國家大計,需嚴密制定計劃,以振興出口產業”。
來源:韓國中央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