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漢諾威工業博覽會23日隆重開幕,展會為期5天,共有來自75個國家的0多家參展商參展。本屆展會的主題是“產業集成——連接與協作”,展現了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如何通過信息和自動化技術高度融匯貫通。東道主德國以其雄厚的研發能力演示了眾多新技術和應用,將工業4.0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工業4.0數字技術層出不窮
數字化智能生產、聯網能源系統、智能化物流解決方案是本屆展會的主要亮點。
西門子公司展出了多種數字化工業生產裝置和方案,比如多樂士數字化涂料廠,這是全球首個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虛擬現實的工業化生產裝置,可在很短時間內向客戶提供真實完美的產品效果。博世公司展出了未來工廠的新模式,1.5米高的機器人可以完成多種復雜工序,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能力還可幫它適應新的環境和要求。費斯托公司將人工智能和仿生機器人結合,展現了一種能自我學習的未來生物工廠。工業軟件巨頭sap則展出了萊昂納多(leonardo)自動化倉儲管理系統,利用sap的云平臺實現機器人倉儲實時管理。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董事局主席柯克勒博士表示,“自動化技術、it平臺和機器學習集成將推動工業4.0更上一層樓”。
智能制造成經濟增長新亮點
以智能制造為特征的工業4.0在德國企業中已經深入人心。根據德國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協會(bitkom)的最新報告,德國工業1/4的機器設備已經聯網或準備聯網;半數以上的生產企業對工業4.0充滿期待,這與幾年前德國中小企業對工業4.0的恐懼和懷疑態度已經大不相同。bitkom主席貝格在采訪中表示,過去幾年里,德國在工業4.0方面做了許多扎扎實實的事,工廠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聯網機器。麥肯錫德國分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智能制造每年給德國帶來的額外經濟增長超過100億歐元,隨著智能機器人和具有自我學習功能的計算機不斷引入,樂觀估計到2030年能給德國經濟貢獻1億歐元。
工業4.0促德國制造業回歸
隨著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外遷的德國企業開始回歸。以生產火車和汽車玩具模型的馬克林公司為例,這一家族企業2006年關閉了在哥津根的工廠,遷址中國,當時圖的是中國勞動力便宜,生產成本低。但隨著中國工人工資的不斷增長和德國智能制造的興起,馬克林公司現在又把工廠遷回到了巴符州老家。公司引進了機器人自動化生產裝置,過去在中國需要雇傭大量的工人手工制作的車模,現在30秒就能制造一個,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據弗朗霍夫協會系統與創新研究所(isi)的調查,從2000年以來,德國制造業出現回歸本國趨勢,目前約有3%的海外企業已經回歸。
數字經濟仍面臨多重風險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