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qled量子點、micro led……隨著相關技術的產品不斷推出,關于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從目前來看,顯然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oled技術要略勝一籌,已經在全尺寸領域內實現規模量產,發展勢頭良好。
我們都知道目前oled技術產能都幾乎攥在了韓系面板廠商的手中,在供應了韓系自家的品牌和蘋果的大單之外,難以支持更多的其他品牌的新產品,因此大家也在計劃尋求其他解決方案,除了更多的供應商之外,采用新技術也是方案之一。
此前,iphone x銷量低于市場預期,蘋果降低對于oled屏的才采購,一度讓三星縮減oled面板產能,并且蘋果為了盡早擺脫老對手三星對于上游面板的限制,正在積極的推動micro led(微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技術的發展,此外,鴻海、索尼、三星、京東方等面板廠商也在圍繞micro led進行布局,但從目前來看,短期內難以取得成效,micro led想要量產難度十分之大。
micro led被普遍認為是次世代顯示技術,其顯示性能要優于oled屏幕,具有低功耗高亮度,高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等優勢,成為很多沒有選擇跟進oled技術的led產業鏈廠商對micro led寄予厚望,雖然目前存在一些技術瓶頸,量產難度大,但目前也已經找到了更加容易量產的過渡品——mini led(次毫米發光二極管顯示器)。
mini led可能來的更快!
mini led具有和micro led一樣的優點,但更加容易量產,也被稱為升級版的lcd,用來作為到micro led之間的中期戰略,是不錯的方式。據了解,與傳統的lcd液晶技術相比較,mini led的高動態范圍成像精細度更高、能耗更低、畫面更細致,可以實現異形切割和曲面效果。
mini led依托于led背光源,但能夠把led做得更小,led用量由一片面板數十顆增加到數萬顆,可以實現hdr,畫質表現也能夠超越oled。并且,mini led的成本要遠低于oled,以6英寸手機面板為例,目前普通led背光設計的液晶面板成本約20-30美元,柔性oled成本約為80-100美元,采用mini led背光設計的液晶面板成本約為40-50美元。
mini led作為新型顯示技術,在手機、大尺寸顯示屏、車用市場、醫療和物聯網領域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當然,micro led將和mini led同步發展,mini led面板一旦能夠實現量產,也能夠推動micro led的快速發展。
是脆弱的泡沫還是真有實力?
作為一種前瞻性的顯示技術,對于micro led/mini led的研發,除了蘋果、索尼這些一線企業之外,主要還是集中在臺系面板廠商,畢竟對于他們來說,在oled時代,已經確定被韓系面板廠商和大陸面板廠商甩在身后,而一旦此項技術取得突破,瞬間就能躋身前列。
目前,臺灣一些面板廠商已經在和手機、電視等廠商合租開發mini led,技術研發和實現量產都在穩定推近。無論是micro led,還是mini led,目前都還沒有實現量產, 是騾子是馬還是得拉出來遛遛,沒有看到成品,我們都會懷疑:mini led是不是一些廠商沒有跟上oled的東風,又不甘心而勾勒出的美好愿景呢?
當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任何新興的技術都是需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我們還是希望mini led和micro led能夠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彎道超車,顯示行業也能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來源:快科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