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制造業國際分工大格局中的變局和挑戰,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中的一個關鍵點。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正在發生深遠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各國都在重新思考這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工業革命。
中國此時正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一方面發達國家要實現再工業化,美國、德國、日本等一些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相繼推出戰略,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從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到承接產業以及資本的轉移,再到拓展國際市場空間。為此,從2016年起,國家在制造強國戰略第一階段陸續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標志著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中國制造2025》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
制造業的智慧轉型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究竟有哪些重大技術在為制造業的轉型提供著重要支撐?需要關注包括信息技術、嵌入式系統、移動技術、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內的這8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技術相互影響和作用下,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給制造業帶來革命性變化。例如3d打印,作為一種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新的趨勢,3d打印集材料、設計、制造一體化,其未來的發展和影響程度可能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就像過去3d打印的優勢一直被認為是在制作樣機或是特殊零部件方面,但是隨著各種新材料和技術進步,3d打印完全可以勝任都市制造的生產需要。
制造業和服務業不可能絕對分開,就算是服務型制造業,或者說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它的核心依然是制造業。圍繞制造業的服務業發展得越多,整個制造業的板塊影響就越大。但是如果沒有制造業,其它的板塊就沒有支撐,實體經濟就沒有支撐,經濟就會產生很大的泡沫。服務業占比雖然會不斷上升,但部分面向制造業的高端服務業,仍然以制造業為基礎,就像新能源車或者是醫療器械,如果說沒有制造,這一領域的服務業就不會存在。
將制造業的轉型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要想實現彎道超車,最大的瓶頸之一則是人才培養。這就要求中國的高校思考如何圍繞制造的轉型設立人才培養方案和體系。人才建設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跨學科、接地氣,要建設一個制造強國,任務還是非常艱巨的,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需要繼續努力跟企業、政府一起合作,把面向智慧制造的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做好。
來源:慧聰工程機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