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媒也無奈自嘲本國成了“流氓國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方表示會堅定履行巴黎協定承諾,“抗擊氣候變化,建設更環保世界”是不變的目標,而印度也宣布跟進。
豪言壯志需要實際行動的支撐。抵御全球變暖,必然要降低碳排放,而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方式就是將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為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這也符合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使命重大、行程艱險。然而,最近有兩條新聞卻揭示了現狀,顯示出這條轉型之路并不好走,還有很多地方亟待改進:
1、廢鋼出口量環比暴漲2252.6%
廢鋼的循環再利用既能減少碳排放,又能節約資源。業內統計,廢鋼鐵煉1噸鋼比用鐵礦石能減少1.6噸碳排放、至少3噸廢渣,不僅能夠替代1.6噸鐵精礦,還可以節約1噸優質原煤和1.7噸水資源。總體來說,能夠節約綜合能耗60%,減少約86%的co、co2、so2等廢氣排放量。
循環經濟之困:10億廢手機僅2%回收,廢鋼僅11%重復利用
可是,雖然廢鋼有如此之多的好處,而且中國鋼鐵生產也需要大量廢鋼,但廢鋼出口卻突然暴增2252.6%,越南、印尼、印度等都是大買家。放著能夠節約資源的廢鋼不用,中國鋼廠為何還要進口大量價格高昂的鐵礦石?
實際情況是,20多年來,廢鋼在中國的重復利用比例一直都很低。雪上加霜的是,能夠消化大量廢鋼的是中頻爐廠,而為了清理“地條鋼”等落后產能,大批中頻爐遭到取締,大量廢鋼堆積如山,這令廢鋼的市場需求再次降低。世界主要鋼鐵大國的廢鋼煉鋼比都遠超中國,美國是75.6%,土耳其高達90%,世界平均值為51.6%,而中國廢鋼煉鋼比僅為可憐的11%,電爐煉鋼方面也遠低于25%的國際平均值。尤其在美國,所有的螺紋鋼和工字鋼都靠回收的廢鋼進行生產,電弧爐也包攬了55%到60%的平軋鋼產能。
從世界范圍來看,唯有中國還在主要依靠鐵礦石煉鋼。這帶來的后果就是污染嚴重,成本難以控制。淘汰高爐、轉而加大對電頻爐的支持成為趨勢。通過回收廢鋼再加工,生產出高質量的各種鋼鐵,不僅能夠形成可循環利用和環保效應,而且有助于打入高端市場,擺脫“鋼鐵價格不如白菜”的困境。
國內鋼廠不是不明白廢鋼的好處,但目前主要受制于設備的局限性。鋼鐵行業長期依賴鐵礦、焦煤為主要原料的“高爐—轉爐”的長流程生產,而短流程(電爐)僅占約6%。某鋼企負責人坦言:“目前鋼鐵行業只剩下高爐跟電弧爐,電弧爐使用鑄鐵,只占廢鋼的很小一部分,而且電爐生產需要產能許可證,門檻比較高。”
這導致的一個嚴重后果是:中企對鐵礦石原料依賴度高達80%,前些年還不得不接受力拓、淡水河谷等國外供應商的輪番漲價。日本由于參股或控制全球部分主要礦山,能以較低價格獲得優質鐵礦石,因此才敢以轉爐煉鋼為主,而且將大量廢鋼出口給中國。廢鋼作為優質清潔煉鋼原料,能夠減少國內對鐵礦石的需求。預計到2020年末,中國廢鋼產量可達2億噸。然而現狀依然是守著金山卻討飯吃。如果不制定鼓勵廢鋼利用的政策,很快就會出現排放低、能耗低的廢鋼被海外企業低價搶購,而國內卻要繼續進口大量鐵礦石,繼續采取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模式生產鋼鐵。久而久之,鋼鐵行業的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必然會延遲。
2、10億廢舊手機僅有2%得到回收再利用
最近5年,中國手機年出貨量都在4.5億部以上,2016年更是高達5.6億部。而在不少一二線城市,很多用戶每過1年到1年半就會更換一次手機,90%都是棄舊換新,這種頻率比國外要快1倍左右。業內人士估計,國內廢舊手機存量至少有10億部,但目前僅有2%的回收率。
廢舊手機回收能夠避免環境污染,還能獲得寶貴的高價值金屬。可現狀卻是該行業的發展比較艱難,這主要由于兩個因素:一是用戶擔心泄露隱私,積極性不高;二是缺乏行業補貼,回收價格過低,導致回收意愿低迷。
回收得當,手機渾身是寶。廢舊手機和廢舊電腦中含有包括金、銀、鉑、鈀、鋰、鈷和鎳這樣的貴金屬和稀有金屬,此外還含有銅鐵鉛鋅等。2016年,apple公司宣布上一財年從廢舊電子產品中回收了高達4000萬美元的黃金,以體現其環保責任。
隨意丟棄,手機四處放毒。手機主要由金屬或塑料外殼、線路板、鋰電池、顯示屏等組成,都是可以回收的重復利用材料。而處置不當,廢舊手機電池中含有的鎘、汞、鋰、鉛等有害金屬和化學物質會外泄,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不可分解的有毒物質將在環境中堆積,進而進入人體危害健康,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癌癥等疾病。
哪里的供需不平衡,哪里就有商機。據統計,中國已成世界第一大電子垃圾產生國,每年電器電子產品報廢量超過2億臺,總重量超過500萬噸,而回收利用率卻相對低下。新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已經正式納入手機等電子產品,隨著補貼政策的到位,廢舊手機的拆解和材料的循環利用也許會逐步納入正軌。
在《雷鋒的故事》里,當年一位縣長曾經彎腰撿起一顆螺絲釘,對小雷鋒說“國家大、底子薄,一顆釘子也不能浪費”。如今這個現實和道理依然有效。促使回收廢品成為國民文化,加速循環經濟的形成,或許才是治本之策。
來源:中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