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77.7萬輛,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約180萬輛,占全球保有量的50%以上。受到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利好因素影響,2017年已公布業績的14家國內鋰電池上市公司,11家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贛鋒鋰業漲幅居首,增幅達213.95%。
已成功沖刺ipo的鋰電池行業獨角獸——寧德時代更是一騎絕塵。其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9.97億元,實現凈利潤39.72億元,同比增長31.4%,一舉成為全球動力電池企業之首。據悉,寧德時代擊敗了lg、松下、三星等知名電池企業,成功進入大眾汽車集團全球供應鏈,成為大眾集團meb電動車項目平臺的動力電池供應商。而即將在中國市場投放首款純電動車型i-pace的捷豹路虎正在與寧德時代洽商電池配套。過去三年,寧德時代利潤翻了80倍;七年里估值達千億元。在傳統產業有如此表現者確屬鳳毛麟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延長三年”。基于此,工信部有關人士表示,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會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不過,在市場高速增長的同時,有關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問題已不容回避。
今年兩會期間,許多代表委員對此建言獻策。政協委員藍閩波表示:原本定位“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汽車,如果動力電池回收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重金屬污染、堿污染和粉塵污染。全國人大代表陳虹表示,現階段我國的動力電池回收政策體系不夠健全。整車廠難以對所有已售車輛的動力電池做到從新車出售到最終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國人大代表王麒認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處理利用問題必須“未雨綢繆”,避免資源浪費、重復建設以及電池回收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并提交“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技術研發”等多項建議。
2018年2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決定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區域等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內容包括構建回收利用體系、探索多樣化商業模式、推動先進技術創新與應用。
據悉,一些企業也抓緊機遇成立電池綜合回收的相關公司,正在建設回收利用生產線。
較之于整車而言,電池回收利用的產業化是關乎產業鏈延伸、增值、綠色、循環、可持續的重要方面。而與千軍萬馬集結整車市場不同,電池回收幾近空白,一步領先就有成為寡頭的較大幾率。應該說,電池回收領域能否涌現獨角獸企業,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當然,這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破局,或許還需要包括新模式在內的大膽而成功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