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隨調研組赴西部地區某市就工業經濟發展情況展開調研。在此期間,該市政府推行的強制性、指令性的“行政化”招商令人印象深刻。在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強力推動下,調研組所到之處,皆是一片熱火朝天的項目開工建設景象。
按理說,政府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本無可非議。特別是目前大部分中西部地區仍處于欠發達狀態,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愿望強、時間緊、任務重,而且當前正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民間資本投資意愿普遍較低,在這種形勢下要實現經濟發展的趕超與跨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無疑是一條捷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盲目推進強制性、指令性的“行政化”招商帶來光鮮成果的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隱患。
急功近利地推進“行政化”招商首先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當前,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各地圍繞招商引資的競爭趨于白熱化。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內快出政績的考慮,在招商工作中盲目性大,往往重數量輕質量,招來的企業大多是盯著政府控制的某些資源或提供的某些優惠條件,而非出于對企業自身發展的真實需要以及對產品市場需求的科學考察。這些企業在未來可能會隨著某位地方領導的調離或升遷而瞬間失去市場生存能力,導致其投資的相關項目或工程“爛尾”,或者導致企業直接卷鋪蓋卷走人。
“行政化”招商帶來的另一個弊端是對當地資源環境的巨大浪費和破壞。眾所周知,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資源豐富,許多企業愿意到中西部地區投資也正是看中這一點。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而“饑不擇食”地采取“行政化”招商手段,致使許多落后的資源粗加工型企業或者被東部地區淘汰掉的重污染企業得以在當地落戶,他們對當地的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的同時,也給地方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此外,調研組也曾見到一些“皮包公司”性質的企業趟著“行政化”招商的渾水來到地方撈油水。其中一些企業打著工業投資的旗號,到某些地方工業園區蓋房子炒地皮,干起了房地產生意。
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廣大中西部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加速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做好招商引資的工作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理念,政府部門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首先,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招商引資的對象應著眼于那些成長性高、發展潛力大、市場空間廣、符合國家中長期發展政策的企業或項目,以保證這些企業或項目落地后能夠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發揮引進一家帶動一片的集群效應,從而有力拉動地方經濟發展。
其次,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和精準招商。各地政府經濟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經濟的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國家產業政策等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在此基礎上科學編制招商引資規劃,確定具體的招商引資方向,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同時,應提高產業園區入駐門檻,加強對招商企業和項目的生態環保指標考核,以實現地方資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將高污染企業引入當地。
最后,從根本上杜絕“行政化”招商還需要徹底扭轉當前歪曲的政績觀,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改變對地方官員單一的唯gdp考核標準,轉而建立更為科學的多元化的考核指標體系,例如增加綠色環保、民生發展等指標的考察,以抑制地方政府的“行政化”招商沖動,在新時代實現科學發展。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