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次修改的美國稅改法案獲得參眾兩院通過,或將逐步走向實施。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先后有退出tpp、巴黎協定、教科文組織等舉措,令人眼花繚亂卻成果寥寥。減稅或將成為特朗普任內最大的政治成果,那么,美國的減稅究竟能有多大影響?
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
特朗普為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祭出了&ldquo三板斧&rdquo:減稅、投基建和貿易保護。根據稅改法案,企業所得稅或將從35%降至20%,個稅由7檔減并至4檔。減稅最直接的好處一是減個稅能夠促進消費增長,二是降低企業所得稅能夠刺激企業投資,從而帶動就業增加,促進經濟增長。
不過,減稅是特朗普為促進美國經濟增長開出的一劑&ldquo猛藥&rdquo,但&ldquo是藥三分毒&rdquo,&ldquo大病初愈&rdquo的美國能否承受得了?減稅最直接的負作用就是帶來巨額的財政赤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美國政府或會面臨更加入不敷出的財政懸崖問題。減稅措施還沒實施,特朗普自己就承認政府停擺已近在眼前。為防止政府因支出法案難產而關門,他緊急通過了過渡性開支法案,以保證美國政府能正常運轉到12月22日。
目前美國背負的債務超過20萬億美元,減稅法案通過或將繼續累積債務增加財政赤字,這無異于在財政懸崖的基礎上雪上加霜。據推算,美國財政赤字可能將因此推升至6.1%,超過國際警戒線兩倍,20多萬億美元債務的財政懸崖有如堰塞湖,越積越大。
美國當前與減稅的積極財政政策并行的是緊縮的貨幣政策,美聯儲正在為退出此前的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而密集加息和縮表,快速攀升的利率反過來又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意愿,對投資造成擠出效應,使減稅效果大打折扣。
將對我國制造業多重沖擊
美國稅改也許不如預期有那么大影響力,但對我國制造業的沖擊依然值得警惕。
首先,美國此次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將較大幅度減輕中產階級以上人群的稅收負擔,不僅有利于增加本國勞動者收入,使其有更多財富投入到再教育等技能提升方面,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國際中高端人才進入美國,美國制造業的人才競爭優勢將進一步提升,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我國制造業優勢轉換的進程。
其次,部分中高端行業可能加速向外轉移。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政府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吸引全球制造業企業在美建廠。一年多來,三星、lg、英特爾、蘋果相繼在美建廠,海爾、海信、福耀玻璃等我國中高端制造企業也紛紛擴大在美投資。美國新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將低于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對國內中高端制造企業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材料等各國積極布局的先進制造業領域,外資是驅動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美國對海外資產一次性匯回征收較低的匯回稅,并對非現金資產適用更低稅率,將激勵美國企業加速回遷海外工廠和設備,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將不可避免會受到較大沖擊。
再次,制造業利用外資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2017年1~7月,我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204.8億美元,同比下降5.7%。新稅改方案一旦落地,美國吸引外資的能力將大幅提升,直接削弱我國制造業吸引外資的能力,利用外資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例如,美國對跨國公司的海外利潤以較低的稅率征稅,以阻止美國國內資本外流,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美資在我國的投資意愿;極富吸引力的一次性海外利潤匯回稅率,激勵在華美國跨國企業將利潤加速向美國轉移,降低在我國的再投資的意愿。
用稅費改革冷靜面對
其實早在特朗普上臺前,中國就已積極推動各種減稅降費。全面推進的營改增帶來了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創業創新,提升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促進了中國企業深入參與國際專業化分工合作,給經濟帶來了長期乘數效應。盡管如此,我們也需客觀應對美國減稅。
深化稅費制度改革,全面減輕工業企業負擔。實施一攬子稅改措施,建立普惠型工業企業稅收政策體系。一是統籌考慮國家財政支出和企業轉型發展需要,簡化增值稅稅率檔次,研究降低增值稅最高稅率。二是根據美國新稅改方案后續進展及其可能引發的全球稅收競爭,結合國內稅制改革進展情況,做好企業所得稅政策調整預案。三是綜合評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各類相關優惠政策實施效果,對低效無效政策予以調整或停止執行,為減稅留出空間。四是繼續實施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加大力度清理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規范社團、中介服務和各類&ldquo使用者付費&rdquo,降低涉企經營服務收費。五是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加快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和養老保險異地接續,合理運用國資補充養老金,引導社保資金入市,以填補社保費用缺口,適當降低企業社保負擔。
創新財稅政策支持方式,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積極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本土中高端制造企業將核心環節留在國內,不斷強化研發設計、關鍵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核心優勢。一是落實和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單位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范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將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擴大到全部工業企業,將研發費用75%加計扣除政策的適用范圍由科技中小企業擴大至全部中小企業,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三是創新中國制造2025、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發展等專項資金使用方式,突出績效導向,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此基礎上,爭取適時擴大專項資金規模。四是對投資規模大、獲利周期長、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戰略性產業,延長企業所得稅虧損彌補最長年限,增強企業競爭力。五是提高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集成電路產業、中小企業等領域政府投資基金運營的專業化和規范化水平,提高投資收益,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特定領域發展。
優化外商投資政策,推動制造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推進&ldquo放管服&rdquo改革,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外商投資環境,鼓勵境外投資者持續擴大在華投資,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一是盡快在全國推行自貿區試行過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進一步增強政策的透明度、規范性和公平性。二是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提升外商投資服務水平。三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獲得的正常利潤自由進出,提振外商投資信心。四是對于利用從我國境內獲取的利潤進行再投資,符合相關規定的,實行遞延納稅政策,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
轉自:中國發展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