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工作又有了新的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近日稱,2018年要繼續堅定不移抓好鋼鐵去產能工作,力爭提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的上限目標,嚴禁以任何理由新增鋼鐵產能。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鋼鐵行業實現完全去產能1.15億噸,已經超過了鋼鐵五年去產能1億噸的底線,距離“十三五”1.5億噸的上限目標,還剩幾千萬噸的規模。
對于2018年鋼鐵行業去產能,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夏農表示,今年鋼鐵行業重點將科學確定目標任務,嚴禁新增產能,防止邊減邊增,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堅持化解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退出不符合規定的企業。
低效產能或成焦點
“在嚴禁新增產能等一系列措施的同時,2018年鋼鐵行業去產能有可能會落在化解低效產能上。由于近兩年去產能的力度加大,之前一些過剩的產能已被淘汰,在這個基礎上想要繼續推進去產能,很不容易,所以一些低效產能項目可能在2018年成為重點目標。”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這一點也在工信部發布的消息中得到印證。在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的重點工作思路介紹中,2018年將“堅定不移化解過剩產能。指導督促相關省份以處置‘僵尸’企業、去除低效產能、關停不符合布局規劃產能為重點,切實將鋼鐵去產能任務落實到位”。
據了解,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發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的文章,再次提及去“低效產能”:“督促地方以處置僵尸企業為抓手,堅定不移去除低效產能。”
雖然目前對于“低效產能”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在去產能步驟上,2017年在全國大范圍開展的取締“地條鋼”等“違法產能”之后,“低效產能”開始進入主管部門的視野。
同時,要繼續推進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從供給側發力,著力提升供給質量,推進鋼鐵產品向中高端邁進。以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為抓手,逐步探索和形成全行業可推廣、可復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普及先進適用的節能環保工藝技術裝備,提升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8年鋼鐵企業重啟重組?
除工信部提出的措施以及目標外,還有分析師猜測,2018年,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或將再次開啟。
2016年年底出臺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明確,到2020年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達到60%。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鋼鐵產業兼并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指導意見》也指出,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鋼產能要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鋼鐵集團中。
2016年6月,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宣布啟動戰略重組。從寶武重組來看,2015年,寶鋼集團的粗鋼產量約為3493萬噸,武鋼集團的粗鋼產量則是2577萬噸,兩者合并后的粗鋼總產量將達到607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集團。
寶武集團的合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未來國家發改委將研究相關政策支持融資、資產管理公司參與處理破產重組或退出企業的債務,同時優化兼并重組的市場環境,比如給兼并主體以“三減兩免”的稅收優惠以及相應的融資政策,從而提升兼并重組主體的意愿。
不過有業內人士稱,大規模的重組可能不會很快,區域性的整合一定會發生,東北地區、云貴川以及京津唐都是整合的熱點區域,事實上區域性的兼并重組也一直在推進。但是,整合時間表可能比較長,很難在2018下半年見到大規模的整合潮。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行業兼并重組還面臨很大的阻力,這和其它制造業不太一樣。鋼鐵企業承擔著當地稅收、就業等責任,重組又涉及包括不同的企業性質、所有制、投資主體,以及地方政府間區域權益等問題。(楊萌)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