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印發《2018年工業節能監察重點工作計劃》的通知。為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和《工業節能管理辦法》,充分發揮節能監察的監督保障作用,持續提升工業能效和綠色發展水平,助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據《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制定了此項計劃。
根據強制性節能標準,工信部將對以下幾大方面實施專項監察:2017年違規企業整改落實情況、重點高耗能行業能耗、階梯電價執行、重點用能產品設備能效提升。此外,將繼續對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管理制度落實情況監察,對重點用能企業執行能源計量、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情況監察,以及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執行情況監察。所有相關工作的開展,都將重點落實到了“節能”這一關鍵點上。
據悉,工信部將重點監察石化、化工、造紙等高耗能行業,并將覆蓋超過5家各行業企業。業內普遍認為,專項監察活動彰顯了國家對提升工業能效和綠色發展水平的決心。一系列工作一方面能夠切實推進節能、綠色發展等戰略落地,加速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也將大大培育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并有望使整個產業規模迅速達到十萬億水平。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儀器儀表將在節能環保產業大有可為。可以說,未來儀器儀表行業面對的是一個極為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我國制定了不少面向國內以及國外的節能減排目標和計劃,為節能環保產業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不過,目前該產業仍然呈現小散亂的格局,產業規模有待發展,競爭秩序有待規范。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仍然缺乏核心技術和產品,部分關鍵設備和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國外,也導致國外先進儀器產品占據國內的市場份額。要想突破進口壟斷,勢必需要提升國產儀器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使其擁有競爭優勢。
工業節能手段主要包括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和管理節能。
在市場總量方面,根據“十二五規劃”和“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gdp累計約為301.20萬億元,全社會總能耗累計約為187.90億噸標準煤。要實現“十二五末”萬元gdp能耗下降至0.624噸/萬元的目標,五年間工業最大節能量需為6.70億噸標準煤,除去結構及管理方面的節能量,工業節能量約為3.50億噸標煤。
在市場結構方面,“十二五”期間,工業節能產品市場占比將下降至45%,工業節能服務市場占比將上升至55%,工業節能產品市場空間和工業節能服務市場空間分別約為4,000億元和4,800億元。工業節能服務市場分為工業能效管理業務市場和工業單項節能服務市場。其中,工業能效管理業務市場在工業節能服務市場中的份額將上升至60.80%,預計市場規模接近3,000億元。
綜上所述,“十二五”時期,中國工業節能市場將會進一步走向成熟,并且會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相關法律和行業自律性規范的綜合保障下,市場競爭將更加規范;二是隨著市場呈現出細分化、多元化的特點,參與者將越來越多,促使行業競爭更加市場化,并帶動節能方案設計、節能技術研發、節能產品制造、節能咨詢評估等相關子行業和機構的大力發展,加快形成工業節能的配套產業鏈;三是隨著市場的深入發展,預計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并購,一些技術落后、渠道閉塞的企業會被淘汰,而順應行業發展趨勢,在技術和產品升級上先行一步,能夠滿足工業企業多方面需求,能夠提供動力流、信息流、管理流在內的三重集成節能服務的工業能效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將成為領軍者。
來源:儀器交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