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而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根本之策要靠產業。深度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最需要扶持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的特色扶貧產業。政策舉措如何扶到點上,產業怎么選,發展難題如何解,貧困人口怎么幫,就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產業咋選?
找準特色,瞄準市場,讓好生態變成競爭力
干啥營生掙錢?75歲的孫萬璽糾結了大半輩子。他生活的河北省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地處張家口壩上,高寒、干旱、地瘦。老兩口種了8畝地,咋弄都不見錢:“前些年種過菜,澆水跟不上;種過土豆,產量上不來;沒辦法只能種莜麥,一畝打不下兩百斤。”守著窮溝溝,過著苦日子,全村197戶人家,115戶是貧困戶,占到58.3%。
什么產業能脫貧?這也是康保縣面臨的難題。目前,全縣還有4.1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6.8%。縣長魏紅俠坦言,脫貧靠產業,但康保年均氣溫2.1攝氏度,無霜期不足100天,傳統農業沒出路。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和無勞動能力的占70.1%,“房堵窗、戶封門、村里不見年輕人”現象普遍,適宜產業難找。
康保的難題是貧困地區的共性問題:條件差、基礎弱,這樣的資源稟賦怎么發展產業?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長龔英秀認為,許多貧困縣發展落后,但恰恰生態好、污染少,這是最大的后發優勢。“作為國家產業扶貧政策性基金,我們探索‘基金+龍頭+特色資源’模式,精準發力,集聚優勢,助貧困地區打造有生命力的扶貧產業。”
轉換思路,康保的“劣勢”也是“優勢”。魏紅俠說,氣溫低、風沙大,種莊稼不行,卻是綠色養殖的好條件,疫病少、降成本。看中這里的好生態,龍頭企業乾信牧業落戶,扶貧基金跟進,產業加速發展。
孫萬璽想不到,瘠薄的土地能來大產業。2016年,乾信牧業進村建起養雞場,10棟雞舍,年產肉雞30萬只。全村115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每戶年分紅720元。老孫說:“現在有分紅、有地租、有低保,年輕人能去雞場打工,苦日子熬出頭了!”
好生態變成競爭力。乾信牧業總裁夏秋霞說:“我們最大優勢是產地特色,‘康保雞’長在草原深處,喝著弱堿水,吃著五谷飼料,全產業鏈封閉運行,生產的無抗雞肉通過歐盟認證,刺身雞胸肉可以生吃,品質健康放心。生長環境好,防疫投入少,成本也有優勢,每只雞節省1—3元。”
特色也要接市場。深度貧困的河北阜平縣,把冷涼氣候當特色,食用菌成為扶貧“一號產業”。市場競爭激烈,阜平食用菌有何底氣?縣長劉靖說:“同樣種香菇,我們的氣候能四季出菇,錯季上市,許多地方比不了;同樣賣香菇,我們分級采摘,一棚菇能分出7等,通過細分市場賣價高……”
市場不愁,脫貧有奔頭。走進天生橋鎮龍王廟村菇棚,一根根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撐著小傘。“到出菇那幾天,白天黑夜都不敢合眼。”村民李春平辛苦沒白費,兩個大棚去年賺了4萬多元,甩掉了貧困帽。
產業還要接地氣。走進河北靈壽縣益生環保公司的車間,一臺臺縫紉機飛針走線,縫出來的不是布料,而是吸污“水草”。“材料是高科技,活還是縫紉活兒,農村婦女上手快,一人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公司董事長蘇輝說,他們的43個來料加工廠遍布農村,帶動3000多名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
找準特色,瞄準市場,一個個特色扶貧產業生根發芽。
錢從哪來?
基金搭臺,機制創新,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
產業發展需要真金白銀,一些龍頭企業反映,資金難是最大瓶頸。
一是政策資金落地難。
“扶貧專項資金多了,但投到產業不容易。”基層干部有顧慮,上面條條框框太多,要求產業資金占70%。發給貧困戶,等于撒了芝麻鹽,如果補給企業,擔心套取扶貧資金,過不了審計關,萬一有點閃失,責任擔不起。
二是社會融資難。
“干農業的,想貸款不容易。”夏秋霞坦言,貧困縣金融服務不發達,沒有擔保公司,缺乏抵押物,想貸款貸不到。有的銀行給你貸,但月利息高達1分。蘇輝表示,市場上有一些融資渠道,但投資期短、要求回報高,不適合扶貧產業。
扶貧產業錢從哪來?
龔英秀說,扶持產業發展,要靠政府、市場合力。扶貧產業基金定向投入貧困地區,通過股權投資,發揮市場作用,支持有潛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基金雪中送炭。3000萬元注入阜平嘉鑫種植公司,香菇產業步入快車道。公司總經理顧明德說:“這筆錢就像及時雨,幫我們快速形成規模,打開市場。兩年時間,公司建起1300棟標準化大棚,成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在康保縣,7000萬元基金入股乾信牧業,建成5個現代化養雞場、飼料廠、肉雞加工廠,形成現代生態養殖、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在靈壽縣,安能綠建公司成長為新型節能企業,帶動100多人脫貧。
基金搭臺,打通政策資金投到產業、再到貧困戶的渠道。依托乾信牧業,扶貧資金撬動銀行,為康保縣屯墾鄉200個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入股企業,期限3年,企業還本付息,每年給每戶分紅3045元。“有了基金把關,政府投入放心。”康保縣扶貧辦負責人說。
合力攻堅,機制活了。阜平縣出臺一系列食用菌產業政策:對年產150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財政給予40%的補貼;縣里成立擔保公司,給貧困戶每戶5萬—10萬元的貼息貸款;第一年免大棚租金……資金不愁了,龍王廟村26戶村民和企業談起合作,租種大棚。“種菇最缺人手,村里人只要肯出力,就有活干。”村民張蘭榮說。
靈壽縣財政投入風險補償金3000萬元,按1:10的比例放大貸款;縣農村信用聯社針對貧困戶量身定制,推出“共富寶”扶貧貸款,打造“合作社+貧困戶”“龍頭+貧困戶”信用共同體,扶貧小額貸款效益到戶。
產業變“錢景”。阜平縣香菇產業覆蓋13個鄉鎮96個村,輻射帶動農戶1.1萬余戶,其中貧困戶3800戶,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
產業帶就業。乾信牧業把招工年齡放寬到55歲,解決就業680人,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成了主力。閆油坊鄉北喬家村閆付,因病致貧,干不了重活。兩年前,他和老伴當上了車間工人,每天早6點上班,下午3點半下班,兩口月收入5000多元。“拉的饑荒還上了,能張羅著給兒子娶媳婦了。”
怎么做大?
政策破梗阻,完善利益聯結,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越是深度貧困地區,越缺少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實施產業扶貧,關鍵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基金聯姻龍頭,不僅是資金“輸血”,更要功能“造血”。夏秋霞說,國家基金帶來了新理念。地處首都上游生態涵養區,乾信牧業在康保拉開了架勢,一個養殖場,存欄33萬只肉雞,配套一個有機肥廠,將每天產出的40噸雞糞處理還田,生態養護一片耕地,形成循環綠色農業。
企業邁上臺階。蘇輝說,基金公司助力,益生環保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產品轉向高端。在公司的生產線上,一卷卷纖維濾料如流水般淌出,他介紹:“這種超細纖維,用于水泥、鋼鐵等企業高溫粉塵處理,除塵效果達到99%。”創新,讓這個傳統紡織企業順利轉身,開發環保新產品300余項,填補國內空白60多項,成為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骨干企業。
扶貧產業離不開農戶。顧明德深有體會,食用菌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民和企業利益緊密相連。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園區采取統一建棚、品種、制袋、技術、品牌、銷售,分戶栽培管理的“六統一分”模式,“產業中技術、資本密集部分由公司承擔,管理、采摘等勞動密集部分由農戶來做,農戶把心思放在棚內就行了。”
發展遇難題,政策破梗阻。“貧困戶種菇最擔心賠錢,一旦賠本,好幾年翻不了身。”阜平縣食用菌辦公室主任韓亞輝說,為打消顧慮,縣里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成本價格損失保險。
阜平縣南栗園鋪村喬玉云,2015年貸款5萬元包一個大棚,由于管理不善,剛出完第一茬菇,菌棒就爛了一半。慶幸的是,他參保了“食用菌成本損失險”:每個菌棒保費0.21元,政府補貼60%,自己只需花8分錢,保險公司賠償了9000元。
產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采訪中,一些企業向記者反映,貸款門檻還是高,用地政策銜接難,物流渠道不順暢……龔英秀認為,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只要方向對路,用好政策資源,沒有過不去的坎。
康保肉雞產業有了新打算,今年計劃再建5個養殖小區,上馬食品深加工項目,將帶動1.2萬戶貧困戶脫貧。阜平食用菌產業也定下目標,到今年底,全縣香菇栽種總量達到5億棒,總產值30億元以上,帶動3.2萬農戶,其中1.38萬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奔小康……
精準發力,扶到點上,做大做強一批特色扶貧產業,一定能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 趙永平)
轉自: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