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進農機裝備技術提升傳統農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業機械化對我國農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現代農業對現代農機裝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
如今,知識化、信息化、數字化已經是時代的標志,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與日俱升,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農業這個看似與科技不沾邊的行業也在慢慢向其靠攏。從傳統的農耕方式到如今的農機作業方式,我國農業在科學技術以及創新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如今,農機作業方式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先進,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先進農業機械裝備已經與現代微電子技術、儀器與控制技術、信息通訊技術融合,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從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農機化發展歷程來看,實現農業機械化都需具備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都需要大量利用機械裝備、信息化手段進行高效科學管理。
“從目前的應用情況看,我國農機行業存在著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平臺功能相近、數據不匹配、標準不一致等方面,不利于實現數據分析處理和功能拓展應用。”為推動精準農業管理平臺的應用,更好地支持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趙剡水認為,在確保農業作業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以國內農業、農機骨干企業為核心,“統一、共享、開放”的精準農業共享管理平臺,在實現數據格式、傳輸標準、設備編碼等底層數據統一的基礎上,滿足不同應用主體的差異化需求。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是貫徹落實“建設數字中國”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管理體系數字化改造的有力措施,對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到2020年全國預計將建成一批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項目區農業機械及田間農情監測物聯網、智能裝備普遍應用,農機作業與田間農情監控精準化、智能化、自動化,農機調度管理高效化、便捷化水平顯著提高,勞動力用工減少3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作物效益或單產提高10%以上,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互聯網與農業機械化的融合發展增進了現代要素在農業機械化中的應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大拓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空間。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機械化,從互聯網發展的特點出發,探索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增加互聯網在農機生產、作業、管理、經營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功能,積極推動農機化精準作業模式創新。”羅錫文表示。
以水稻為例,據羅錫文介紹,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000萬公頃。但是,在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中,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最低。一般來說,水稻生產機械化包括水田耕整、水稻種植、田間管理、水稻收獲和稻谷干燥五大環節。
精準農業是一種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對農田進行因地制宜的空間網格化單元精細管理的現代農業技術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認為,精準農業的本質就是信息、農機、農藝的融合,農機精準作業就是要做到“定量決策、變量投入、定位實施”。
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農業機械學,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讓機器適應當地種植制度、種植習慣及栽培管理需要。農業機械作業對象是土壤、動植物等有系統組織結構和生物活性的客體,它與農業科學和生物與生物科學技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工藝技術要求。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