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汽車制造商而言,沒有什么比看到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更令他們擔心的了,尤其是汽車業成主角的情況下。一直以來,各大車企都希望全球最大汽車與新車市場之間達成互惠貿易條款,面對現在的局勢,他們顯然笑不出來。在特朗普政府公布對華500億美元加稅清單之后,中國政府也立馬進行了反擊,宣布將對美國進口的一系列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就包括在美國制造的汽車產品。本來,車企已經面臨25%的進口汽車關稅,再增加25%的關稅,只會使美國制造的汽車入華雪上加霜。
對于中美雙方之間的“你來我往”,通用汽車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希望美國當局可以“就中美貿易沖突繼續有建設性的對話并達成持續性的貿易政策”。無獨有偶,福特汽車也在一份聲明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目前,菲亞特克萊斯勒還未作出回應。自特朗普上臺以來,一系列有關美國的貿易協定出現變數,可以看到白宮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和10%的關稅,讓車企變得焦頭爛額。在特朗普這一系列貿易舉措中,汽車業成為焦點:一方面,汽車業擁有廣泛而又復雜的供應鏈,而且嚴重依賴鋼鐵和鋁等金屬原材料;另一方面,無論是重修《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還是《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都將對區域性的汽車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
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制造業高管曾多次表示出對當局相關政策的擔憂,例如排放標準和關稅政策。畢竟,特朗普,這位商人出身的“黑馬總統”經常不按常理出牌,誰也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么。近日,美國環保署決定放寬燃油經濟標準,但白宮在關稅政策方面還尚無定論,中美兩國之間的談判磋商可能陷入“拉鋸戰”。如果中美雙方真的打起貿易戰,兩國企業都要“傷筋動骨”,這是跨國車企不愿看到的。
從目前來看,中美之間的汽車貿易規模相對較小,因為美國車企一般會在中國與當地企業建立合資公司,以避免高額進口關稅。據杜恩汽車咨詢公司聯合創始人邁克·杜恩稱,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2800萬輛,其中進口車僅占3%。盡管近年來中國車市規模不斷擴張,但這一比例近15年來幾乎未發生變化。被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別克、福特和jeep等品牌,大部分汽車是由中美合資車企制造的。當然,除了關稅的原因,在中國的生產成本較低、能快速響應全球最大新車市場的需求,也使得跨國車企不斷加快在華本土化的速度。
當前,通用汽車與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上汽合作已有數十年,通用在華合資公司生產的別克suv以及凱迪拉克已經開始返銷美國市場,但量還不大。福特也計劃在中國生產新一代福克斯,并供應美國市場。除了小型車返銷北美,福特還希望在中國引進北美生產基地的豪華車和具有代表性的車型,例如在密歇根州生產的野馬、芝加哥生產的探路者和林肯等。
實際上,跨國車企一直在抱怨,在華合資以及股比政策“具有限制性”,對其進出口貿易的靈活性造成了影響。或許美國企業希望通過特朗普政府施壓,在合資股比等問題上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但現在這樣的局面絕不是他們所希望的。
與美國三大傳統車企相比,特斯拉出口至中國的汽車數量要多得多。除了美國本土車企以外,在美國生產汽車的外國車企也可能受到波及,例如位于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寶馬工廠目前主要生產一些suv,每年出口上萬輛汽車到中國。
evercore isi投行指出,不只是美國車企,實際上寶馬和奔馳可能更容易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傷”。evercore isi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對美國產汽車加征25%的關稅將給兩家德國車企帶來高達17.3億美元的損失,而這是它們不愿意看到的。”美國車企可能遭受6.7億美元的損失,其中特斯拉一家車企的損失就將達到5.1億美元。
此外,中國浙江吉利集團控股的沃爾沃此前已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10億美元建立新工廠,沃爾沃在華生產的一些車型也出口到了美國。對于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沃爾沃表示將時刻關注動態,不過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近日,沃爾沃方面表示:“作為一家全球性車企,沃爾沃希望能在自由和開放的市場環境中發展。”(馮玉婷 摘譯自華爾街日報)
轉自:中國汽車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