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營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外商投資環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努力保持我國作為全球外商投資主要目的地地位。會議確定,放寬市場準入,對標國際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強化國家級開發區利用外資重要平臺作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5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決定自今年6月30日起,在全國實施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的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套表格、一口辦理”。
一個月內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優化外資環境作出部署,充分顯示了中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對外商投資的“磁吸力”的決心。
競爭效應更加明顯
“毫無疑問,這些利于外商投資的政策出臺將保障外資與國內資本和國內企業在更加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亞星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王亞星進一步分析指出,對于國內市場而言,未來由外資帶來的促進市場競爭的效應將更加明顯。與此同時,國內企業在更強的競爭壓力下將進一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逐步擺脫過去依賴廉價生產要素而構建競爭優勢的粗放型模式,轉而尋求依托技術研發、科學管理等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構建新的競爭優勢,以此與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展開更加前沿的競爭。“它還將促進國內企業的優勝劣汰,那些不具有轉型能力和潛在競爭能力的落后企業將在產品市場、要素市場的競爭中被無情淘汰。”
從國內需求端來看,王亞星認為,利于外商投資政策的出臺將使中國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外資。一方面,它使中國消費者能夠充分享受由外資企業提供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它使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外資企業提供的生產性中間品和生產性服務,滿足企業對相關生產配套和相關產業鏈生產協調的需求。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針對吸引外資的自由化政策顯著降低了行業中“僵尸企業”的占比。特別是以開放帶來競爭、以競爭倒逼改革的方式,對進一步推進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總之,借助于利于外商投資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積極引進外資,無論從供給側角度還是需求端角度,對中國經濟更加優質、高效的發展都具有充分積極的意義。”王亞星說。
營商環境需持續優化
近年來,為創造更加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中國不斷改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同時更加注重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在“軟環境”上不斷突破。
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今年1~4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9002家,同比增長95.4%;實際使用外資286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1%(約合436億美元,同比增長2%)。另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改革創造就業》顯示,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排名保持在第78位,評分有所提高。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上述排名情況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營商環境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中國來說,改善投資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不斷進行完善。“對當前出臺的利于外商投資的一些方向性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對已經落地實施的政策要進行跟蹤評估并進行適時調整。”
王亞星表示,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最重要的是政府應在簡政放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效率,使企業能夠將精力和資源真正投入到與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研發、營銷、管理等方面。“這樣可以避免企業因政府的不當干預而形成資源錯配的低效率局面,進而使真正具有突出競爭優勢的企業在公平合理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讓包括技術、管理等在內的優質生產要素創造的社會價值充分涌流。”
此外,政府應在維持公平有序競爭的基礎上保持營商環境具有充分活力,充分激勵市場參與者以自身的要素優勢獲取價值回報,以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激發企業活力,以與市場進入機制相配套的市場退出機制保證整個行業的運行效率。(魏橋)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