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春節前,一場規模盛大的自貢彩燈會展2月8日晚在國內12個城市同時開啟,為全國人民送上了一份豐盛的文化大餐。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此后雖朝代更迭,這一習俗卻未曾中斷,還隨著彩燈制造工藝的發展而愈發興盛,并在唐、宋兩代到達了頂峰。彼時上元節(元宵節)不宵禁,各地紛紛舉行盛大的燈會,在長安、汴梁等古都,更是“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令人心馳神往。
很多人感嘆長大后年味沒有過去濃了,不少人選擇利用寶貴的長假到國外開眼界。然而,從日益興旺的年貨市場可以看出,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發紅包這些傳統的春節習俗正在強勢回歸,而放鞭炮、賞花燈更是中國人最鐘情的過年娛樂項目。如今,在一些大城市里雖然放鞭炮受到限制,但燈會則是一年比一年璀璨、精彩。
而今年,始于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的自貢彩燈不僅點亮了盛世中國年,更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天下第一燈”登上古城墻
2月8日晚上8時許,一場熱烈奔放的火舞表演正在西安明城墻的永寧門前精彩上演。演員們以“火”為表演元素,表達對來年的美好祝福和希望。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碰撞產生的強大感染力引爆了現場。這時,只見永寧門城門吊橋緩緩落下,威武雄壯的金甲武士和挑燈侍女魚貫而出,臺上嘉賓合力啟動了點亮裝置,會場瞬間光影四射,澎湃激昂的音樂響徹天際,貼著代表12個城市的精美剪紙的中國風氣球燈緩緩升空,來自四川自貢的萬盞花燈沿著南門廣場—月城—甕城—城墻被依次點亮,璀璨奪目。
西安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古都,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三千年前這里叫作“鎬京”,秦漢雄風、隋唐遺韻、十三朝都會,為西安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歷史遺存。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始皇故陵、大明宮詞……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瑰寶,承載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淺斟低唱。而永寧門作為西安明城墻的正南門,擁有30余年的新春燈會歷史。而今年登上西安古城墻的自貢彩燈,始于唐代,被譽為“天下第一燈”。彩燈點亮古城,歷史與現代碰撞。
亮燈儀式結束之后,陜西的文化名人和西安市民們一起登城賞燈、祈福新年。人們沉浸在這片流光溢彩、年味兒十足的彩燈世界中,感受中國年的獨特韻味。
城墻之上,萬盞彩燈如繁星閃爍,千姿百態的彩燈盛景構筑起夢幻奇境。“魚化龍”演繹驚艷動感,“鳥語花香”悅耳生動,“夢與飛翔”用巨大雙翅與星云梭線營造迷幻夢境……其中一盞巨大“狗燈”極其吸睛,18米的身高超過了城墻,打破了國內運用新型材料下最大體積的生肖多彩狗燈的紀錄,將中國年的祥瑞傳遞給世界。
2018西安城墻新春燈會流光溢彩,不僅有多種造型的彩燈吸引人們火熱圍觀,更有各地美食、萌寵ip、精彩互動燃爆新春。各地爆款名小吃等餐飲的引入,給流連燈會的游客帶來舌尖上的滿足。除此之外,燈會還引入ar技術,觀眾用手機就能觀覽燈會亮點。
年過八旬的畫家崔振寬曾游覽過無數次燈會,但今年古城墻上燈會的大型化、現代化、電器化和科技化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崔振寬認為,長期以來,花燈主要是供把玩的,如今則主要用于展示,這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崔振寬看來,彩燈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色彩艷麗、紅綠相宜,其中包含著濃郁的喜慶含義。這樣的色調艷而不俗,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
最讓國家一級演員、西安秦腔劇院副院長侯紅琴注意的則是那些畫有戲劇臉譜的巨型花燈,這也是燈會主辦方為西安特意設計的。侯紅琴說,以往西安人過年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聽秦腔、唱大戲、看燈會,希望這次燈會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的過年習俗。
彩燈閃爍年味兒濃
與西安同時點亮自貢彩燈的還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武漢、昆明、成都、宜賓、廣元及自貢等11個城市。這12個城市,分布在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區域,多為所在區域的代表城市,同時也都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此大規模的全國聯動燈會可謂罕見,難能可貴的是,12地燈會分別結合當地的城市氣質和文化進行設計,各自具備鮮明的特色和引人入勝的亮點。
在京津兩城,以“光影北京,點亮全城”為主題的燈光秀在北京歡樂谷呈現,冰雕與彩燈交相輝映,呈現“冰雪兩重天”的奇景。天津歡樂谷則別出心裁地推出了世界級主題動畫主角史努比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以及由百位“非遺”傳人匠心制作的上百組璀璨花燈。
在華東地區,85天超長跨年燈會已在上海歡樂谷重磅上演,橫跨元旦、春節、元宵等節日,嬉雪小鎮浪漫飄雪,嘻哈狂歡派對樂翻新年,還有國際滑稽表演、龍獅爭霸、絳州鼓樂、美食大廟會等中西薈萃演藝及民俗美食互動。
在天府之國四川,成都歡樂谷引入國際知名童趣動畫主角,打造百余組史努比形象大型燈組,時尚奇趣賀新年;廣元劍門關結合劍閣古蜀道文化,上演一場別具一格的三國燈光秀;在自貢彩燈公園舉辦的第二十四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主打“中國頌歌”主題,把古代、近現代和當今的“中國元素”通過燈組表現出來,按照“高大、明亮、炫彩、精致”的要求,園內130余組彩燈展示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重慶,璀璨51天的燈光節點亮整個山城,在這場重慶史上規模最大的燈光節里,夢幻燈影與現代游樂完美結合,全新玩法帶給大家全新體驗。
在華中地區,武漢歡樂谷奇幻燈光節以浪漫、夢幻、現代風格打造60組大型燈組,配合跨年晚會,為游客打造完美的游樂體驗。
在彩云之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以傳統年節元素、年俗活動結合現代燈光,呈現一個紅紅火火年味兒十足的彩燈世界。
在南海之濱,來自國內外數百名傳統與現代燈光藝術大師共同精心打造的燈光大秀在深圳呈現,“幻象之門”“彩夢城堡”“燈霓山谷”“光域奇景”“夜魅闌珊”“極幻藍灣”“炫彩鵬城”等七大特色主題區域,與深圳“創客之城”的形象相得益彰。
拳拳匠心傳承中華文化
據統計,此次12城聯動的新春自貢彩燈會,共邀請3000余名手工制燈人,耗時100多天,用58萬余盞燈創作出多組彩燈作品,展出面積達162.3萬平方米。
流光溢彩、歡樂祥和的中國年飽含了無數彩燈匠人的辛勤勞作。自貢彩燈的制作工藝繁復,從美術設計到立體造型、從骨架焊接到分色裱糊,近年來屢有創新,融入了不少高科技元素,每一盞彩燈都要經過成千上萬道工序的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十分嚴格的技術要求,格外考驗制燈匠人們的細心、耐心和匠心。雖然不能和常人一樣過一個安閑的春節,但是彩燈匠人王萬洲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彩燈制作不只是傳承一門手藝,更是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王萬洲從小就向祖輩學習彩燈制作。幾十年來,他目睹了自貢燈會從四川走向全國,再從全國走向世界,也親身參與了彩燈工藝與形式的傳承和創新。現在,除傳統的竹、木、絲、布之外,瓷器餐具、廢玻璃藥瓶、蠶繭、鍍膜玻璃均可作為彩燈的制作材料,近年來更是融傳統的制燈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于一體,在保留彩燈民族風格、審美情趣和剪紙扎糊技巧的基礎上,引進了現代光電技術,如激光全息片、邏輯集成控制器、數控器件譯碼器、計數器、聲控、光控等技術。
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彩燈背后,是王萬洲和其他彩燈匠人的拳拳匠心。在匠人眼中,彩燈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傳承,是一輩子的營生。“我們要傳承的,是彩燈工藝的匠心精神,要創新的,是中國文化的表達形式。”王萬洲說。
“抬頭做人,低頭做事。”這是王萬洲最常說的一句話。對于彩燈制作的工藝乃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一絲不茍、腳踏實地,雕琢作品的同時也雕琢著自己的匠心。
來源:光明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