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在發展新階段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安排,它不僅將助推我國制造業的提質增效,改善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而且將對轉型全局帶來深遠影響。
未來幾年,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變成以智能化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大國、強國,正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歷史性挑戰。從現實的突出矛盾看,關鍵在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工業轉型升級的堅實支撐。
我國正處于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工業革命3.0”還是“工業革命4.0”,都伴隨著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帶來制造業的服務化的深刻變革。隨著內外環境的深化變化,“十三五”加快制造業服務化革命將是我國制造業占領價值鏈高端的關鍵時期。
其一,發達國家對工業的高度重視。
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重要歷史背景是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第三輪全球化以來,發達國家加工制造環節向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又開始再工業化進程,由此使得我國工業化中后期面臨重大挑戰。美國近年來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家把制造業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并試圖通過出臺產業和稅收激勵措施來鼓勵制造業回流。2013年,歐盟明確提出進行“再工業化”以重振歐洲經濟,并將工業占歐盟gdp的比重由15.6%提升至2020年20%的總體目標。
其二,低成本擴張模式的歷史終結。
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與數量型人口紅利的逐步衰減,低勞動力成本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0%。從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來看,越南大概是1000元,印度約為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普遍超過3000元。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將低端制造業從我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的趨勢不容忽視。此外,由于資源環境條件約束的趨緊,低土地成本、低資源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其三,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成為現實選擇。
如果我國仍是世界工廠,還是進行一般性的制造加工,即使做大了經濟總量,也僅僅是一個大國,而不是強國,在多方面仍處在一個被動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工業的轉型升級。
工業轉型升級高度依賴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從國際經驗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想從產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恐怕不現實。
第一,制造業服務化是一個基本趨勢。
“十三五”是我國邁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中后期,制造業服務化才能占領產業鏈的高端,才有條件使工業擺脫低附加值的局面。歐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獲得制造鏈上的高額利潤,主要在于通過制造業的服務化占領了高附加值環節。例如,全球強企業所涉及的51個行業中,有28個屬于服務業;強企業中有56%在從事服務業。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兩個“70%”,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主要基于制造業的服務化。
第二,生產性服務業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不斷凸顯。
以太陽能光伏向家庭的普及為例,最重要的并不是太陽能光伏本身的制造環節,而在于服務環節。能否通過以高新技術服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強研發和銷售,并降低交易成本,使家庭多余的發電能夠及時銷售出去,是太陽能光伏向家庭普及的核心難題。
第三,我國制造業服務化取得重要進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過去幾年,我國制造業服務化有兩大進展:一種是制造業向服務業領域延伸取得重要成果。以高鐵、三一重工等為代表,向高端的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延伸,在國內外建立研發中心;二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企業的崛起。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華為為代表,一大批企業形成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新優勢。以華為為例,其收入主要在于提供服務,在全球移動寬帶、固定寬帶等領域,華為幾乎提供了1/3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明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基本目標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低,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布局中,“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研發,以及物流與銷售主要為歐美等發達國家控制,我國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這是制約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偏低。
我國工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以研發、設計、金融、物流、營銷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太低,嚴重制約了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為先進制造業強國德國,其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45%—50%。
另一方面,把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作為“十三五”規劃的約束性目標。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要求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考慮到工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求,建議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把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從35%提高到55%、占gdp比重從15%提高到30%——40%作為主要的約束性目標,盡快制定“十三五”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專項規劃。到2020年爭取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工業3.0”的升級,并奠定“工業4.0”的重要基礎。
以市場開放為主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我國過去36年的市場化改革,放開的主要是工業領域。工業部門80%以上是制造業,屬于高度市場化部門,而服務業雖然已經放寬市場準入,但某些行政壟斷還尚未打破。一旦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將釋放巨大的增長潛能。這就要求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開放作為重點。
其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生產性服務業,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力量。
發展服務業,主體是中小企業,關鍵是放開市場,重點是激活社會資本。這就需要加快服務業市場對社會資本的開放,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郵政快遞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取消某些不合理的經營范圍限制,并實現由行政監管為主向法治監管為主的轉變;實質性打破對社會資本的限制,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體育等領域;要以發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重點,支持公益性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領域有所作為,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在城鎮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權的出讓上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在行政系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規范完善政府采購。
其二,重點打破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壟斷。
推動服務業領域國有資本的戰略性調整,將服務業領域的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為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留下更大的空間。與此同時,將服務業領域的一部分國有資本主要配置在公共服務領域,使國有資本能夠更多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在公共服務領域作出更大貢獻。
其三,改善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環境。
比如鼓勵地方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服務平臺。從國際經驗看,生產性服務業往往需要依托一個地區集群化發展,如硅谷的信息服務業集群、華爾街的金融業集群、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產業集群,以及北京中關村信息產業集群、北京金融街金融業集群、上海陸家嘴金融業集群等。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體系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性集聚式發展。
其四,以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調整教育結構。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為此,“十三五”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質性降低社會資本進入中等職業與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門檻;簡化設立職業教育學院的審批,在土地使用、財政支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民辦職業教育機構和公辦機構同等的地位和待遇。鼓勵職業學校與合作企業通過學徒制、委托培養、購買合同等多種方式深入合作,對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投入部分給予稅收抵扣。探索把高等學校分成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技術應用型大學,加快推動一批高校轉型為技術應用型高校,選擇一批高等職業學校升級為技術應用型大學,不斷提高技術應用型大學在校生占比。
來源:設備管理大視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