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生產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65年,由英國的molins公司首次提出。當時市場繁榮、競爭激烈,制造業需要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要求,于是柔性化生產應運而生。
柔性生產,指的是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制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后,隨著數控機床和計算機的發展,柔性化生產為企業到來了極大的時間優勢和成本優勢,企業能夠將具備價格競爭力的優質產品快速送入市場。于是柔性生產得到較大規模的應用。
相對于“剛性生產”,現代的柔性生產滿足了“多樣化、小規模、周期可控”的特點,它使企業為適應市場變化和應對市場競爭,將微電子學、計算機和系統工程等技術有機結合,通過制造技術、系統結構、管理模式、人員組織等改革,按需及時調整自身的生產工序和工藝彈性生產。這種生產方式更符合現代的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換線頻繁的訂單需求特征。
關于柔性生產,阿里巴巴總裁馬云說道:我這兒想跟大家講一個預測,20年以后,小企業是指200人以下,30人以上,中型企業200人到人之間,然后大型企業超過一千人為超大型企業,逼迫著所有企業必須采用技術,必須采用思考,我們過去的三四十年,我們希望把一切非標準的東西變成標準化,未來三十年很多標準的東西我們要把它非標準化,個性化定制,未來,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將會是真正的未來。
事實上,未來中國,以大批量生產、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到東南亞勢不可擋,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產能。換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如果中國能大規模的改造生產制造系統,使之都具備柔性化生產能力,那么就可以把更多的制造業留住中國。
來源:中國機床商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