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8)在北京召開,據論壇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增長53.8%和53.3%,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均創歷史新高,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超過100萬輛。
自從新能源汽車迎來井噴發展,國內充電樁等及基礎充電設施的建設一直沒有跟上發展腳步。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建成公共充電樁21.4萬個,同比增長了51%。但相比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而言,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增長速度仍不夠。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中國已然成為新能源產業的最大市場。市場與政策的雙引擎加持,加上新能源汽車、車聯網、智能制造等行業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滑坡,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是光明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企業也面臨巨大壓力。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充電樁等充電設施,由于發展速度稍落后于新能源汽車與鋰電,在未來幾年或迎來爆發,成為產業的新盈利點。
市場起步 政策先行
近年來,隨著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力,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政策利好也頻出。早在2015年,我國就出臺了《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以及《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2017年,多部委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加快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等,大大解決了物業不配合、電力接入困難等問題,為充電樁在相關場所的落地掃清了諸多障礙。
國家規劃到2020年將建設“四縱四橫”城際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網絡,新增超過800座城際快速充電站。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滿足全國萬輛電動汽車充換電需求。
而在省級行政區域中,全國共有49個省市出臺了70項電動汽車充電新政。公共類充電樁保有量領先的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其中北京的充電需求以私人乘用車為主,而廣東、山東、江蘇、山西主要供給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
為了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很多城市調整了充電設施的補貼政策。下調整車補貼,上調充電樁補貼。
根據深圳財委和深圳發改委2017年7月26日印發《深圳市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汽車補貼大幅下調,與此同時,充電樁的補貼比去年高一倍。其中,新建直流充電設備的補貼標準從原有的300元/千瓦提升到元/千瓦,交流充電設備補貼從150元/千瓦提升到300元/千瓦。
此外,包括北京、唐山、貴陽、廈門、石家莊等30多個省市,都在政策中明確了對充電樁的補貼額。
規模滯后利用率低
事實上,盡管我國政策上的利好不斷,使得充電設施快速發展,推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居全球首位,但是充電基礎設施與同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模仍然不匹配,結構性供給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整體規模滯后。
根據國家發改委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中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而截至2017年底,全國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與隨車配建私人類充電基礎設施共計約44.6萬個,全球保有量第一,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為172.9萬輛,目前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約為3.8:1,這與1:1的建設目標相去甚遠。
好消息是,國家電網方面已經有所行動。近日,國家電網對外放出消息,其計劃到2020年建設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12萬個,建成覆蓋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所有城市及其他地區主要城市的公共充電網絡。此外,還將在已建成的全球最大智慧車聯網平臺基礎上,接入充電樁300萬個。這意味著國內充電樁數量在未來還將出現大幅增長。
充電樁數量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匹配已成了不爭的事實,而由于布局不夠合理,結構性供給不足等,致使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還不到15%。
充電樁利用率低已成為制約充電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而除了充電樁布局不合理,其他諸如維護不到位、車樁充電接口不兼容、互聯互通水平較低等都是造成充電樁利用率低,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要原因,而這也是目前充電樁行業面臨的棘手問題。
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盈利破冰
事實上,盡管充電樁市場需求大,但其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仍未形成,存在著運營企業盈利困難和消費者充電價格偏高的雙向矛盾。
而隨著充電樁市場的集中化發展,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的不斷迸發,如何打造更智能、使用率更高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模式,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
目前,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促進信息的開放共享、互聯互通,讓車輛和充電樁網絡更加匹配,是提升用戶體驗,擴大市場規模的必要手段。
未來,在“互聯網+”、智能充放電等新技術的應用下,車樁入網以后就可實現共享,建樁、建網、建站的比例可以縮小,效率得以提升。顯然,充電樁行業未來幾年仍需快馬加鞭發展,解決行業存在的分布不均衡、運營不規范等諸多問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
機構看市:充電樁市場廣闊智能充電前景最佳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短期內充電樁企業盈利有限,但隨著充電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長期業績值得期待。
目前存在的分布不均衡、運營不規范等諸多問題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使得充電樁建設前期投入資金較大,而盈利卻有限。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持續放量,以及各地充電樁建設運營補貼政策逐漸出臺,結合目前車樁比亟待提高之現狀,充電樁相關企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業績表現也值得期待。
據介紹,目前國內相對規模化運營商有13家,其中龍頭企業分別為特來電、國網公司、星星充電和中國普天,其保有量總和占全國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的86%。其中,特來電投建并運營了97559個充電樁,占比46%,位居第一。第二名國網42304個,占比20%。隨后是星星充電28521個和中國普天14660個。
據數據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共有43家充電樁相關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公司數達到30家,從預告凈利潤同比增幅來看,南洋股份、英威騰、龍星化工、金冠電器、科陸電子等5家公司報告期內凈利潤均有望同比翻番,此外,茂碩電源也有望在2017年實現同比扭虧。
從數據來看,對于充電樁板塊的后市表現,證券機構普遍認為,新能源充電樁市場廣闊。中國銀河證券進一步指出,智能充電是充電樁板塊中前景最佳的細分領域,市場現狀仍是一片藍海,大功率快充設備、v2g等智能充電設備將在2020年前后實現示范應用。
來源:ofweek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