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國務院批復在上海設立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至今,中國先后分三批設立了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海南12個自貿試驗區,經歷了從試點到擴大再到推廣的過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名片"。
如何進一步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更好地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新趨勢,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做準備,是中國推進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課題。
自貿試驗區建設拾級而上
增設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掛牌5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從1.0版發展到2.0版,如今已進入3.0版,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它充分發揮了中國對外開放試驗田的作用,在進一步提高中國整體對外開放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再擴容,既體現了中央對上海自貿試驗區既有成績的肯定,也代表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進入了擴區、擴容、提質、增效、輻射周邊并與周邊并軌發展的新階段。這意味著,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再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并要率先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好發揮排頭兵和先行者的作用。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今年10月份,《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提出6類24項措施支持海南深化改革開放、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這將帶動中國整體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
作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的新標地,海南被寄予厚望。海南省副省長沈丹陽日前在2018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上表示,商務部、海南省正在研究制定自由貿易港的具體政策。他本人在迪拜和新加坡自由貿易港調研中發現"資源多、商機多、成本低、管的少"四大因素是吸引企業匯聚發展的關鍵。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也要對標上述地區,努力吸引人才、企業、資金聚集。
高質量成為未來發展目標
中國自貿試驗區自由化水平逐步提升,開放領域不斷擴大,并引入了一些高標準規則。然而,與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相比,中國自貿試驗區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領域的開放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貨物貿易領域,差距主要表現在市場準入、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原產地規則等方面;在服務貿易領域,國民待遇等方面有待改善;在投資領域,高水平投資市場準入和規則制定等方面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對接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與中國經貿大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
為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作用,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圍繞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需要,在營造優良投資環境、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推進人力資源領域先行先試等方面,加大改革授權和開放力度,給予政策扶持,體現特色定位,提出了53項切口小、見效快的工作措施,著力打通有關工作的"堵點"和"難點",推動自貿試驗區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看來,高質量地開展自貿試驗區建設、運營和管理將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中國發展利益。(作者:白舒婕)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