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時期新階段應實施軸帶引領、群區耦合、開放合作三大戰略推進中國區域發展,促進經濟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廣空間順暢流動與合理配置,構建以城市群、發展軸、經濟區等為支撐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以"改變,影響世界--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主辦首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論壇",總結和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重要經驗以及為國內和全球經濟作出的重大貢獻。論壇上同時發布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國內多位著名經濟學者編著的《發展和改革藍皮書: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no.8》對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作出如上判斷。
三方面原因導致不達預期效果
報告認為,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概括起來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尺度過大,無論是沿海內地兩大區域,還是東、中、西三大地帶和四大板塊,都解決不了區域差異性問題,效果也不太明顯。二是問題導向,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三是齊頭并進和遍地開花,除改革開放前10年設立特區、開發區等戰略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之外,其他區域均是平均用力,利益均沾,沒有聚焦,沒有重點。
未來的區域戰略取向,應以現代化目標為導向,以區域協調發展為總戰略,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
未來發展三大戰略取向
報告指出,實施軸帶引領戰略,就是通過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優化調整空間結構,逐步實現集中、集聚發展,讓要素在軸帶上集聚。當前,中國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軸帶可以概括為"四縱四橫"。"四縱"即沿海經濟帶、京廣京哈經濟帶、包昆經濟帶和沿邊經濟帶,"四橫"即珠江西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和渤蒙新經濟帶。"四縱四橫"形成了中國區域發展的"主骨架"。新時期,中國要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統領,加快培育形成沿海、長江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同時,各地區要圍繞這些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積極謀劃本區域的發展,加快
與這些軸帶的對接,實現與這些軸帶融合發展。
就實施群區耦合戰略而言,群區耦合戰略中的"群"是指城市群,"區"是指經濟區。城市群是在特定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以一個或幾個特大城市為核心,內在聯系不斷加強的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對城市群進行規劃,有利于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實現城市功能分工,變單個城市的競爭力為整體競爭力,形成"1+1>2"集合效應。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力,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經濟區是城市群輻射的范圍,其范圍比城市群范圍更大。
目前,中國自北向南、自東向西形成了遼中南、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中原、長江中游、關中、成渝十大城市群。應以這些城市群為核心,形成泛東北、泛渤海、泛長三角、泛珠三角、海峽、中部、西南、西北八大經濟區。這種空間組織模式,既能發揮各區域自組織、自協調、自調整的能動性,加強相鄰省份的經濟聯系與合作,中央政府也能發揮統籌協調能力,消除區域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縮小區域差距。因此,要順應城市群和經濟區相互耦合的新趨勢,實施群區耦合戰略,以城市群帶動經濟區的發展,以經濟區促進城市群
的建設,加快形成群區聯動、協同發展新格局。同時,要積極發揮政府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作用,加強對城市群、發展軸和經濟區的規劃引導,強化對城市群、經濟區的政策、資金、財稅、金融等的支持。(作者:張敏)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