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神藥”匹多莫德最近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針對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學碩士冀連梅列出的“該藥存在臨床療效和安全的不確定性”等四點質疑,盡管引發了不同的觀點碰撞,但最終依然沒有一個權威機構作出回應。
近幾年,對于藥物的療效、安全性提出質疑,呈現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尤其是醫生對某個藥物提出質疑。事實上對有些藥物,在不同的醫生那里,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質疑。
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筆者認為,醫生通過大膽質疑來體現社會責任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只有提出質疑,才能不斷改進,防微杜漸,最終趨于完善。
針對質疑,管理機構應給質疑者打開一扇門,讓質疑聲有一個正確的傳輸途徑,畢竟醫生的質疑是為了藥品性能更加完善。
具體到此次匹多莫德遭質疑的療效及安全性問題。醫生的質疑已經引起各界的關注,但更為重要的是權威部門的跟進,由科學界來做出決定,通過更為嚴格、規范的評審流程,讓廣大醫生在開藥時更有信心,也讓中國兒童不要一直充當“小白鼠”。
事實上,我國新藥審批和倫理監管制度非常嚴格。但藥品獲得上市許可并不意味著藥品監管的終點,而且,藥品的安全評估必須貫穿其整個使用期間。只有結合權威的醫學專業理論和遵循科學的評估程序,才能正確地做出藥品不良反應的再評價,并指導消費者和患者合理用藥。
我們有理由相信冀連梅給“神藥”扒皮很快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回應,更期待在上市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評估上,相關部門做得更好一些。用藥安全只有從消費終端提前到臨床前端的監管,才能讓老百姓更放心。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