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共享經濟在農機領域未來將大有可為,極有可能未來共享農機將成為主流,而非是直接購買。
1、農機越來越貴 共享比購買門檻低
近十年時間,購買農機的用戶數量在急劇減少,與此同時,用戶購買的農機的單臺平均價格在上漲,這說明國內農機的需求和制造都在向大型化發展。從現實情況看,也是這種趨勢,比如中原地區拖拉機需求由100馬力變為150馬力,有的農民甚至偏愛180馬力;谷物聯合收獲機由十年前的2公斤,現在變成了8公斤;水稻聯合收獲機由1公斤變成6公斤。
功率不斷上延、喂入量不斷加大的結果是產品價格越來越高,并且這種趨勢不會停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一次性購機時付出的成本高的嚇人,如果沒有多少活的話,農民自己購買顯然不劃算,如果有共享的資源,用戶當然更愿意租用或借用了。
2、機手收益遞減 共享比購買劃算
國外農業規模化程度很高,美國農場平均面積3000畝,大型農場超過30000畝的比比皆是,并且規模還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上,農場主傾向于自己擁有農機,因為投入產出比合理。
但國內農業是適度規模,自己購買不劃算,所以就催生出了許多社會化服務組織,比如跨區作業的機手。有別于自用用戶,參加跨區作業的用戶購買農機是用來經營作業的。
在農機供不應求的黃金十年,機手確實賺了不少錢,在2004-2010年期間,絕大多數從事跨區作業的機手一年或二年,最多三年就能賺回購機的成本,但近兩年,隨著機器越來越多,機手的收益明顯下降。
所以收益普遍的下降和收回成本時間的延長,讓從事農機作業的機手不愿意直接購買機器,如果有固定的客戶,能方便租上農機,相信他們更愿意使用共享的模式,而非直接擁有。
3、種植收益不穩定 有償使用更保險
對于農業合作社或種糧大戶來說,過去由于農機社會化保有量很少,在農忙季節,往往找不到機器可用,以致耽誤了農時或讓莊稼爛在了地里。
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所以農場主或合作社更愿意自己購買農機。近幾年農機社會保有量越來越大,由前幾年的“人等機”變成現在的“機等人”,另外農業是個靠天吃飯的行當,用戶收益不穩定,再加上農產品行情變幻不定,豐產不豐收的現象普遍存在。
所以現在合作社、種植戶等已經不愿意自己直接購買農機,即使國家出臺很多吸引人的支持政策,尤其是那些從外行進來的農業開發公司,更是會計算投入產出比,輕易不會購買農機,愿意租用或出錢讓別人來為自己干活。
近期土地流轉者“棄種”、“毀約”的現象越來越多,其原因還是種田收益太低了,所以收益的不穩定必將減少農機購買,而增加有償使用。
4、信息技術越先進 共享變得可行
使用過uber和滴滴打車的人一定會注意到,你想打一輛車,操作起來非常方便。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讓共享經濟從技術到管理上都變得越來越簡單,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叫到自己需要的農機,擁有農機的可以方便的找到用戶。農機行業事實上已經出現了數十家類似“優步”和滴滴出行一樣的公司,比如“農機幫”、“幫農忙”、“農吉匯”等。
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能方便的解決擁有和需求的對接,這有利于農機共享經濟的發展。
5、產品換代越來越快 共享避免淘汰
在國內農機行業,有一個群體,就像候鳥一樣,每年4月份從四川、云南、重慶等南方地區開始由南向北,在10月、11月到達內蒙,差不多要用半年的時間進行流動作業,這群人就是跨區作業機手,也有人稱他們為“現代麥客”。
這幫“現代麥客”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打新”,尤其是對谷物聯合收獲機、水稻聯合收獲機,市場上出現新的機器,效率更高的機器,他們就會立馬將手頭的機器淘汰掉,轉而買一臺新機器,當然這群人并不是發燒友,花數萬,甚至數十萬買一臺收獲機,絕對不是拿來玩的,他們之所以不停地換機器,是因為國內農機產品升級速度很快,如果你的機器干活太慢,就沒有用戶請你,就沒有生意了,競爭逼迫他們將本來沒有到淘汰期的機器提前淘汰。
以前谷物聯合收獲機、水稻收獲機、玉米收獲機這幾種主要流動作業的農機更新換代時間是5-8年,但近幾年已經變成為2-3年,但機手收回投資成本的時間卻是反方向的,收益明顯跟不上技術的發展,如果再盲目跟風,機手就不劃算了。
所在,現在已經有許多機手不自己購買農機了,轉而去租用,因為有很多合作社、種植大戶有大量的高端農機,這些農機長年閑置,機器很新,租價很便宜,明顯要比自己購買劃算。
所以社會保有量的增加和產品升級換代的加快,再加上機手收益的下降,讓共享變得比購買更劃算,這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共享模式。
6、社會服務越健全 越無需自己購買
中國土地的碎片化和農業的小規模化,決定了農機的共享和社會化使用始終是一種主流趨勢,中國的農機合作化組織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并且近幾年呈專業化的趨勢,專業化的合作社不但提供專業的作業,而且還出現了許多作物專家,比如專們從事馬鈴薯作業服務的組織、從事棉花收獲作業的組織等。
農機作業社會化體系的完善,讓農民使用農機變得更為便捷和經濟,再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用戶找機手更方便,所以購買就成了不理智的選擇了。
另外,這幾年有的農機經銷商從拖欠購機款用戶手里拖回了大量的農機,一些經銷商已經開始從事農機的租賃業務,所以周邊有需求的用戶從以前向經銷商購買農機變成租用了。
營銷大師菲里普.科特勒說:用戶購買電鉆,他真實的需求并不是那把電鉆,他需要的是電鉆打出來的洞。
來源: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