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面臨復雜嚴峻的內外形勢,嚴峻程度在今年并沒有減輕多少,外部環境甚至越來越復雜。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韌性開始展現。
這種韌性體現在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國民能夠增加經濟收入,并且由此提高消費能力,從而再作用于消費市場的活躍,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因此,就業率一直是衡量一國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社部日前發布信息稱,一季度就業實現了良好開局,1~3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29%。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2%,一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7%,均低于預期控制目標。
當前形勢下就業局勢能夠保持總體平穩,主要得益于中央把穩就業放在“六穩”之首的科學決策,以及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利好的持續釋放。減稅降費直接降低企業成本、增厚企業現金流,提振企業用工需求。今年5月1日起,社保制度建立2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降費啟動,人社部預計到今年年底將為企業減負超過3000億元。
從用人單位角度看,最關心的是成本,降低社保費率和調整社保基數對于降低企業成本和穩定企業預期能起到積極作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里,若能切實落實減稅降費的力度,人力成本就會下降,這必然有利于企業增加效益,也會遏制企業減員勢頭,并不斷創造更多用人需求。
就業數據向好態勢與經濟運行的平穩相輔相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21.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超過2005年全年gdp總量,好于市場預期,特別是3月份多數指標好于預期,市場的預期在不斷改善,積極因素逐漸增多。
就業向好,居民收入亦穩步提升,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3元,同比增長8.7%。3月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765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0萬人,增長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增加,表明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增強。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支撐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內需,今年以來亦表現出強勁態勢。從一季度數據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3%,其增幅超過gdp增長率,成為一季度gdp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4.6,比去年四季度提高3.2點,處于歷史高位水平。
今年以來的兩個主要假期——春節和五一假期,國人消費激增。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日,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13.7%;實現旅游收入1176.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6.1%;五一檔期電影票房15.1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1%。可見,民眾消費潛力在假期得到進一步釋放。
中國經濟的韌性還表現在,對房地產和出口的依賴程度大減。以往,認為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及出口主導型的評價不絕于耳。今年以來,這兩項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小,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低于gdp增速,投資對經濟拉動的邊際效應不斷降低;凈出口則持續收窄,日前公布的4月份進出口數據顯示,當月進出口總值2.51萬億元,增長6.5%,貿易順差935.7億元,收窄43.8%。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