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二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1.22,崗位需求大于求職人數。可以看出,中國總體就業形勢保持平穩,但呈現結構性分化,比如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持續走低,第三產業就業則呈現高增長,這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息息相關,并且具有趨勢性與長期性。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逐步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持續攀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達到頂峰,當年有2.3億多人從事第二產業,2013年減少了71萬人,隨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減少71萬、406萬、343萬、526萬、434萬。可以看出,第二產業就業在最近幾年均大幅減少,而在這些年份都不曾發生貿易糾紛,顯示出趨勢性現象。
這主要是與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提升有關,包括土地和人工等成本在2008年后持續提升,導致一些低端勞動密集型企業首先開始外遷,一些制造業企業在產能過剩的競爭中失敗,都減少了制造業就業。成本不斷提升與投資主導的政策有關,資源主要流入基礎設施建設、地產開發等領域,對制造業產生擠出效應。由于人工成本增加,中國制造業開始大規模增加自動化生產設備,減少了對工人依賴。但是,由于同期中國服務業發展迅速,吸收了大量勞動力,在第二產業就業崗位大規模減少的同時,制造業企業則一直處于招工難的困境,即使現在,這個問題也在困擾制造業。
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減少是全球性現象,這與技術進步帶來生產效率提升有關。信息化、自動化與智能化不斷提升制造業效率,減少了對人工的需求。imf曾發布報告稱,本世紀頭十年,在發達國家中,制造業就業人口穩步轉移至服務業,而這種結構性改變對整體經濟生產率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發展中經濟體中,就業人口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則極大推動整體生產率提高。中國第二產業就業減少是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尤其是從低效率的低端制造業向高效率的服務業流動。
中國正在轉變發展模式,一方面,通過創新發展戰略強化制造業技術含量,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而不僅僅依賴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優勢。這必然會迫使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資本密集型轉變,從而減少就業。另一方面,中國轉向內需驅動發展,意味著消費將在經濟增長中占據重要地位,會刺激服務業繼續發展,從而對制造業產生勞動力虹吸效應。
事實上,我們更應該關注制造業招工難問題,除了中國勞動力供給不斷減少因素外,還因為年輕人逃離制造業的趨勢明顯,這也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更重要的是,中國制造業升級需要的技術型工人大量短缺,應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育新型技術工人。
中國正處于結構性調整的階段,并追求高質量發展目標。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周期性、制度性、結構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改革的辦法治本,而不能繼續依賴寬松貨幣政策通過舊的發展模式保增長,否則只會不斷增加杠桿制造過剩產能,堆積金融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伴隨一些落后企業以及就業者被淘汰,只有優勝劣汰才會有企業和個人的進步,我們應該關注制造業過快流失中的不合理因素,但是,我們不能過度強調通過寬松貨幣政策刺激基礎設施與房地產建設,而是應該改善制造業環境,使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