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加大力度謀發展、依靠改革促發展是此次會議所釋放出的兩大信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形勢更是錯綜復雜。在此背景下,必須全心全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此次會議也傳遞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具體就是要抓住區域經濟互補高質量發展以及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兩個關鍵點。
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會議提到“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張立群認為,目前全力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走好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對于釋放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動力有巨大作用,此次會議釋放出這一信號預示著要加大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力度。
會議聽取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上海市、廣東省、遼寧省關于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的匯報。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財經頭條首席經濟學家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年來,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從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都是基于本地的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和比較優勢,找準戰略定位,建立政策協調機制,促進產業分工協作,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各地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因地制宜,確定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與此同時,全國一盤棋,發揮區域發展規劃引領作用,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培育市場體系,促進市場分工協作,分享改革創新經驗,從而產生了協同效應,釋放了發展潛力。
如何達成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對此,徐洪才認為,當前各地經濟發展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形成優勢互補,達成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首先是要破除地方本位主義,即屁股指揮腦袋。要樹立整體發展觀念,防止低層次重復建設,同時對自身資源稟賦要有合理清晰的認識,形成核心競爭力,完善協調機制,形成優勢互補,最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創新,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在市場體系培育發展過程中,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協同發展。
同時,會議提到要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以往的提法是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此次具體提到商品和要素兩點,實際上更加突出要素市場發展。”張立群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持續引入市場機制,商品市場已經得到較多發展,但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張立群認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素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會議提及的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都是希望通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打通區域間的聯系,在市場調節,充分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從而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發揮好作用,加快推動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在區域間的均等化。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
會議指出,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以企業和企業家為主體,以政策協同為保障,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徐洪才認為,培育產業基礎能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不僅是指各大產業內部都要向中高端發展,產業鏈之間也要有高效的分工協作。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產業鏈、價值鏈的上游控制能力,即“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也就是獨立自主,不依賴于人,不受制于人。特別是要維護關鍵性產業的安全,這在當前復雜國際背景下尤為重要;同時提高產業效率,即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領先,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破壞少。二是產業配套能力強,生產、經營和銷售,上游、中游和下游等環節配套,不掉鏈子,還有原材料提供、產品市場發展、銷售渠道和網絡等方面。三是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現代制造業,領先技術、一流產品、先進模式,都需要人才作為支撐。
張立群認為,“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主要是要突破在技術供給方面可能的瓶頸,彌補薄弱環節,在前沿尖端方面追趕發達國家。要把市場引導的應用技術創新和政府主導的重大關鍵技術,包括基礎科研的良好發展態勢結合起來,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水平。
此外,會議提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張立群表示,其中重點在于強調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方針——即鞏固、增強、提升、暢通。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保障既有的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工作成效的連續性,然后依靠改革增強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提升各個產業在產業鏈的位置,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各個方面的關系,例如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等,這些都需要結合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依靠市場化法制化的手段,依靠制度的建設來促進經濟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會議還提到在開放合作當中形成更強創新能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張立群認為,為了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至關重要。
“我們不是關起門來搞技術進步,還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張立群認為,要在市場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上,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各自的作用,真正把中國特色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體系建立起來,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推動產業基礎再造。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