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國經濟穩(wěn)中向好、長期向好趨勢未變,不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為了確保經濟實現(xiàn)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wěn)步提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0年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雖然積極財政政策取向維持不變,不過財稅專家發(fā)現(xiàn)明年財政政策側重點有些調整,而這背后也透露出明年具體財政政策導向,備受市場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多位財稅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一表述體現(xiàn)出了財政政策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提高,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專家普遍預計財政赤字率在今年2.8%基礎上或有小幅提高,但不會突破3%。不納入財政赤字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在今年2.15萬億元規(guī)模上有望提高至明年3萬億元以上,用于穩(wěn)投資補短板。2020年預計不會出臺新的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政策,而重在鞏固和拓展今年減稅降費政策的成效。
赤字率不會破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細節(jié),往往能看出財政政策新的變化。
比如,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9年財政政策時稱,“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guī)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guī)模”。
為落實這一部署,2019年財政赤字率從上一年2.6%提至2.8%。國務院新推出2萬億元減稅降費新政,是史上力度最大的一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增至2.15萬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8000億元。財政赤字率是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比率越高意味著財政赤字規(guī)模越大。
而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表述則不一樣。
原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今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表述來看,整體上政策還是比較穩(wěn)定,赤字率和債務率可能不會有大的變化。
“去年積極財政政策是加力增效,而今年則是提質增效,因此財政政策重質而非量,不會搞‘大水漫灌’。財政赤字率可能會有小幅提高,但是不會突破3%。”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說。
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也持相同觀點。他告訴第一財經,財政政策不再只是應對短期的經濟波動,而更要注重中長期經濟提質增效,因此財政政策也更加注重效益。雖然3%赤字率紅線并沒多少科學性,但確實成為大家的心理防線,因此明年財政赤字率不會突破3%。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明年財政赤字率仍有提高的必要,但提高到多少還需要觀察。
中國社科院2020年《經濟藍皮書》建議,2020年財政赤字率可提高至3%左右。
盡管專家們認為財政赤字率不會大幅提高,但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guī)模還是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喬寶云說,地方政府專項債并不納入財政赤字統(tǒng)計范圍,因此即便財政赤字率不超過3%,但專項債規(guī)模可以大幅提高,可以達到甚至超過3萬億元。
《經濟藍皮書》也建議,明年增加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的發(fā)行,將專項債從2019年的2.15萬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3萬億元以上。
施正文認為,專項債額度增加可以提高政府投資能力,帶動社會資金投入民生保障類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發(fā)揮穩(wěn)投資補短板效果。
此次會議提出,要著眼國家長遠發(fā)展,加強戰(zhàn)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穩(wěn)步推進通信網絡建設,加快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實施,加強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建設。
近期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萬億元,并要求各地盡快將專項債券額度按規(guī)定落實到具體項目,做好專項債券發(fā)行使用工作,早發(fā)行、早使用,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確保形成實物工作量,盡早形成對經濟的有效拉動。
減稅降費評估效果重在鞏固成效
繼今年2萬億元力度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后,2020年減稅降費政策有何新舉動備受市場關注。
這涉及減稅降費內容中,此次會議主要有三句話: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yè)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有序推進“僵尸企業(yè)”處置。要降低關稅總水平。要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大力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緩解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多措并舉保持就業(yè)形勢穩(wěn)定。
上海財經大學胡怡建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此次會議相關表述,并不是說不再實施減稅降費,而是繼續(xù)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只不過在實施減稅降費規(guī)模和力度上不再加碼,以保持積極財政政策連續(xù)性。而之所以將有限財政資金優(yōu)先用于“三保”等領域,實施有減有保財政支出政策,一方面可以化解財政收支缺口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發(fā)揮社會政策托底保障功能。
北京大學劉劍文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明年應該不會出臺新的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政策,而主要是對現(xiàn)有減稅降費政策進行總結評估效果,根據政策實施效果和未來經濟形勢發(fā)展情況,再來研究如何調整優(yōu)化現(xiàn)有政策。目前增值稅、消費稅啟動立法,也沒有涉及稅負變化,也側面印證這些稅種短期可能不會有新的減稅舉措出臺。
“目前來看,減稅降費主要是緩解了經濟下行壓力,明年減稅降費效應還會釋放,企業(yè)稅費負擔還是會穩(wěn)定在大規(guī)模減稅降費的水平上。如果加大力度會對政府債務產生影響,因此目前主要是穩(wěn)定在當前水平再看看效果。”倪紅日說。
施正文也認為,明年可能不會有大的減稅降費政策出臺,但是為了促進高質量發(fā)展,會有一定結構性減稅政策出臺,比如國務院明確提出研究對制造業(yè)重點行業(yè)加大研發(fā)費用加計扣除比例。
其實,今年多項減稅降費政策并非在1月1日實施,比如增值稅降低稅率是4月1日實施,企業(yè)社保費率下調是5月1日實施,主要的降費舉措則在7月1日實施。這意味著2020年這些減稅降費政策還有翹尾因素。第一財經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這將有小幾千億元的減稅降費效果。
轉自: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