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4月3日,央行決定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并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兩次實施到位,每次下調0.5個百分點,共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銀行與中小微企業具有天然的相容性,通過定向降準、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措施,加大對中小銀行的定向支持,有助于中小銀行發揮體制機制靈活、貼近市場客戶、決策鏈條較短等優勢,更有效率地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
助力實體經濟
今年以來,降準節奏明顯提升。繼今年1月份和3月份兩次降準后,中國央行同時決定自4月7日起將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此舉可推動銀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
“央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這是2008年以來的第一次調整。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旨在鼓勵銀行提高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用效率,推動銀行將更多資金投向中小微企業,加大普惠金融貸款投放。”董希淼說。
據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定向降準將分4月15日和5月15日兩次實施到位,是為了防止一次性釋放導致流動性淤積,確保中小銀行獲得的全部資金以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業。此舉將可釋放長期資金約4000億元,平均每家中小銀行可獲得長期資金約1億元,有效增加中小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還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60億元,通過銀行傳導有利于促進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直接支持實體經濟。
根據“三檔兩優”的存款準備金率框架,此次定向降準后,不同規模銀行的準備金率分別為:大型國有銀行11%,股份行9%,大型城商行、外資行和部分規模較大的農商行10.5%至9%,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商行8.5%至7%,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非銀類存款機構6%。
“近年來,我國央行創新推出借貸便利類工具、定向降準、抵押補充貸款、定向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機構、行業或領域精準投放流動性,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董希淼表示,應繼續用好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進一步優化“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率框架,努力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聚焦中小微企業
此次獲得定向降準資金的中小銀行有近4000家,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是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重要力量。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中小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增加中小銀行的資金實力,有助于引導其以更優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擴大涉農、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產業的信貸投放,增強對實體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持力度。
董希淼認為,“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在內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是中小銀行中的‘中小銀行’,在服務‘三農’、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中小銀行分布廣泛,扎根基層,天生具有普惠的性質。對中小銀行實施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改革的辦法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和信貸資金配置,支持中小銀行更好聚焦中小微企業,增加信貸供給,降低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
董希淼表示,在銀行盈利增長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還可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進一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增強銀行提升服務的能動性和可持續性;對中小銀行而言,更重要的是幫助其拓寬負債渠道、豐富負債來源,并允許采取更有彈性的利率浮動空間。他指出,應進一步改革完善lpr相關機制,應抓緊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推動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逐步下降。(記者 孫兆)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