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發布以來,中國季度gdp數據首次出現總量下降。
這一結果讓市場震驚,但也并沒有太出乎意料。
面對疫情沖擊,觀察中國經濟長期走勢,還須算好六本“賬”。
——“經濟賬”與“健康賬”
若以“6%左右”這一在疫情發生前市場較為普遍的預期值為參考,一季度的“-6.8%”所對應的gdp潛在降幅為12.8%。
增速逆轉的原因清晰可見。為阻斷病毒傳播,有著千萬人口的武漢1月23日正式封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宅”在家中,導致大量商店關門、工廠停工。
經濟損失的量級不言而喻。對照2019年同期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經濟總量,中國2020年一季度gdp少增的規模須以萬億來計算。
以如此代價來防控疫情值得么?中國的答案是肯定的。
對中國來說,發展的目標是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健康,則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雖然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經濟下行,財政支出緊張等趨勢已然顯現,但中國始終都將民眾健康當成頭等大事。
僅就新冠肺炎確診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來說,人均2.15萬元、重癥患者超15萬元的支出都由國家承擔。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中國復工復產正在加快。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正是此前以經濟為代價確保民眾健康的選擇,讓中國能夠控制疫情,并騰出手來重啟經濟。
——“整體賬”和“趨勢賬”
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的“成本”,是中國經濟整體陷入艱難局面。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如果按照三產劃分是由服務業擔當,如果從三駕馬車來看,主要貢獻來自于消費。
但在減少聚集、全民隔離的防控要求下,二者皆遭重創。
消費方面,雖然線上數據亮眼,但總量依然萎縮19%,降幅居各項指標之首;服務業方面,雖然民眾隔離在家導致信息傳輸服務漲幅高達13.2%,但難改整體弱勢。
工業、消費、投資、就業以及居民收入等指標的全面走弱,顯示了中國經濟在一季度遭到的巨大沖擊。
但中國經濟并沒有被“沖垮”,無論是基本生活所需還是疫情防控物資都保持了充足供給,相對穩定的就業數據也成為少有但關鍵的亮色。
如果把一季度分拆來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等重要數據的降幅均比1-2月份有大幅收窄。
這意味著,隨著疫情防控的推進,中國經濟復蘇的趨勢已經顯現。從長遠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回顧歷史,疫情影響一般只是“插曲”而不會改變一個國家長期發展趨勢。因此,如果能采取措施,讓3月份向好態勢進一步延續,中國經濟有望回歸增長主題。
未來,在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料將繼續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向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本土賬”和“全球賬”
除了自身努力,中國經濟未來走勢還取決于全球大環境。
隨著疫情的全球蔓延,經濟活力下降的局面已在多國顯現。這導致中國一些外貿企業在順利復工復產后,卻發現訂單已被取消。
目前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215萬,全球經濟衰退的警報已然拉響。
imf此前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同比回落3%,美國預計回落5.9%、歐元區回落7.5%。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中國的復工復產意義更大。中國生產能力的恢復將為各國抗疫提供充足的物資支撐;其消費活力的重現則將一如既往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而一旦各國形勢好轉,中國所面對的外需疲軟局面和所遭受的海外超常規貨幣政策沖擊也會明顯緩解,從而進一步為經濟復蘇凝聚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疫情沖擊,中國與世界已經站在了一起。各國只有加強國際合作,在盡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才能推動世界經濟盡早回到正常軌道上來,讓各國從中受益。(記者 周銳)
轉自: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