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物資,但勞動力短缺、人均管理定額低、種植成本高制約著棉花產業發展,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突破瓶頸的必然選擇。
回憶80年代,那銀山一樣的棉花,掛著驢糞兜的車隊,成為改革開放農民發家的標志。棉花雖然賺錢,但種植起來非常麻煩,從早春下種,到放苗、除草、打叉、掐芯、收花,更別提一遍遍的打農藥,費工費力。如今,農民總算可以放心種花,不愁發家了。
棉花收獲,是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頭戲。長期以來,國內棉花采摘主要使用美國進口機械,存在含雜率高、采凈率低、索絲多、采棉機自燃等諸多弊端。振興國內自主棉花機械品牌,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棉花用工多、機械化程度低是制約當前我國棉花生產的主要原因,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根本出路。
目前,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在7000萬畝左右,2012年機采率僅為8.26%,且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區,黃淮海棉區機采試點僅剛剛開始。2013年深秋在山東濱州、濰坊、德州及河南安陽等地的機械采收試驗表明:摘錠式采棉機采凈率為87.4%—93.3%,采收效率為7—10畝/小時,含雜率約7.4%;指桿式采棉機采凈率為86.3%—92.5%,采收效率為6—8畝/小時,含雜率約為10.8%。
中國農戶使用的采棉機多為外國進口,均價在200萬元以上,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維修不方便,很多棉農和合作社對此望而生畏,嚴重影響了棉花生產機械化的進度和普及。質優價廉的國產采棉機,為廣大棉農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同時也為擴大中國棉花種植面積,降低棉花種植成本帶來新的希望。
另外,中國三大棉區,由于土壤、濕度以及氣候的差異,棉花種植的周期和方式不盡相同。在長江流域棉區,由于土壤濕潤,陰雨天氣較多,機械選型配套就顯得十分關鍵,如果播種溝過深,就會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和生長。這就需要在推廣新疆經驗的同時,因地制宜,改進出更多適合本地生產的新機型。
近幾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棉花機械化程度偏低,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大片的棉花田被小麥玉米代替。內地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直接導致軋花廠原料過少,抬高了紡織品的價格,不利于國內輕工業市場的穩定。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