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是中國科研領域高速發展的十年。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基礎,是推動產業科技進步的基礎,科學儀器的自我裝備水平是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成效顯著,非凡的創造力帶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某些領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國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重要地位,大力實施發展創新戰略規劃,許多重大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展現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實力。
作為衡量我國自我裝備水平重要工具的科學儀器其作用自然不言而喻,隨著科研產業的發展,無論是技術水平、儀器種類還是市場規模,科研領域科學儀器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之,各項專項資金成立、優惠政策及人才鼓勵政策紛紛落地,推進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進程。
“十三五”規劃,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要加速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時期,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應以增強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夯實科技創新物質基礎為主線,堅持“頂層設計、優化布局、重點建設、持續發展、分類推進、分級管理、創新機制、強化服務”的原則,全面推進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建設與開放共享,力爭到2020年初步形成功能明確、布局合理、管理科學、運行高效、協同發展的科技基礎條件能力保障體系。
由于科研領域發展的大踏步向前,在前進中積累了很多問題,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只有制定合理的調控政策,才能減少科研領域高速發展中的很多問題,避免經濟發展的瞬間起伏。
科研離不開儀器儀表,而這個行業在我國屬于幼稚而脆弱的工業,缺少扶植措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特別將面臨加入wto后的挑戰,必然有被淘汰的危險,前景堪優。當前,我國科研領域發展仍處在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良性循環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內外科研環境依然十分復雜,必須著力破解一些 “兩難” 選擇:既要保持科研技術平穩較快發展,又要加快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既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又要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科技創新需要法治扶持,科研項目從投資到回報,各環節都應納入制度化和法治化軌道。
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內生動力,也需要向外“借力”,在具備“打鐵自身硬”的條件的同時,要“借力”,更要留住“力”,如何借?又如何留?考量的是一個行業“內功”。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引擎。企業成長的原動力在于科技創新,而實施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做好校企聯合、產學結合,重要的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自覺地、主動地為人才培養作貢獻,而其中的關鍵是互利互惠。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