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據路透社的一份調查顯示,因擔心受到一系列數據造假事件及質檢丑聞影響,接近一半的日本企業要么已經采取措施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要么正在計劃采取措施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僅在今年下半年,日本制鋼,三菱材料及東麗集團都承認產品數據造假。日產及斯巴魯也承認使用未經認證的質檢員在汽車最終質檢文件上簽字,該質檢文件針對在日本市場出售的汽車,而且此類行為已持續了多年。
路透社在今年11月21號至12月4號期間進行的一項針對企業的調查顯示,十分之九的日本企業表示他們擔心造假丑聞會影響日本制造業的良好聲譽。其中28%的企業表示高度關注這一問題,61%的企業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擔心。一家建筑公司經理在此項調查中表示:“如果外界對日本產品質量的信任產生動搖,那么這將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重建這種信任要花費很長時間。”為應對這些丑聞,44%的企業及48%的制造商表示正在采取措施或者計劃采取措施以確保質量控制。許多受訪者表示,正在加強合規培訓并且更加關注與客戶簽訂合同的細節。
有幾家企業表示正在審查內部的規章制度并且加強產品控制監管。一家汽車公司表示正在對其產品進行現場檢查。日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日本股權基金管理負責人jiro nakano及一名審查了此次調查結果的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認為,今年爆發的一系列丑聞是例外情況。但他強調日本企業文化存在一些負面的東西,必須改變這些負面的東西并為企業提供一個機會以施行行業最佳實踐標準(global best practices)。他表示:“監管必須延伸至工廠車間內以進一步加強日本品牌質量監管,特別是科技企業以及傳統制造業。”
神戶制鋼將其丑聞歸咎于提升利潤造成的壓力。然而,日產將其質檢丑聞歸咎于勞動力短缺。與此同時,專家們特別提到日本企業啟用臨時合同工人降低了產品質量標準并且增加了失誤及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參與此次調查的一家化學公司的一名經理在此次調查問卷中寫道:“工廠減少人力成本已到達極限,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然而,今年日本所有受丑聞影響的公司堅稱其產品的安全性并沒有收到牽連。此次一共調查了547家大型及中型企業,上述企業都采取匿名的方式回答了相關問題。其中大約有240家企業就近期的數據造假丑聞回答了相關問題。
來源:蓋世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