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我國科研實力和技術水平也在顯著提升。在科研學者的努力下,我國科研事業蒸蒸日上。而儀器行業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部分,也在快速發展當中。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體系較為完整的儀器儀表工業體系,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二的儀器儀表生產國。但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突出,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在技術上,國內中低檔儀器產品可替代大部分進口產品,但高檔儀器的可靠性指標與進口儀器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生產出高質量、高可靠性、高穩定性的儀器儀表產品是擺在我國儀器儀表企業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除了引進吸收外來先進技術、國家政策扶植、企業加強科研投入自主創新之外,更重要是儀器儀表企業要有“工匠精神”。
我們都知道德國和日本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有很多企業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很多世代做一個工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和日本的機械、電器、光學等產品是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德國制造”“日本制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2016年初,“工匠精神”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和討論。的確,時代需要工匠精神,儀器儀表企業發展也同樣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儀器儀表企業要將它融入到對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質量等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在追求一種態度的同時,把產品和服務做好,才能讓“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業發展。
“美國超過70%的創新源于制造行業。中間國也大體如此。提出制造強國,不是簡單扶持哪個儀器儀表產行業,引領哪個技術,而是強調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激發創新,用創新帶動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認為。
一個品質至上的時代即將來臨,中國儀器儀表企業到了需要放慢腳步、靜心沉潛、著力提升產品質量的時候了,而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立足行業發展現狀,注重科研實踐,敢于創新,是每個儀器人都應具備的精神。當然,儀器企業作為行業發展的關鍵,企業也必須具備長遠眼光,追求創新、提升技術,贏得用戶信賴。我們能做的也是必須做的就是真正將這種“工匠精神”融入儀器行業,打造國產精尖儀器,閃耀國際儀器舞臺!
來源:原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