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與瓷磚業同屬勞動密集型行業 面臨相似發展困局
瓷磚業,與鞋業有著共同之處。同樣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行業,面臨成本高、利潤下降的艱難局面,以及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而百麗,很大程度上和中國大部分的傳統瓷磚企業的經歷很相似: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建立開發、生產、銷售體系,并建立品牌零售網絡,在開專賣店的同時,在各城市發展分銷商,擁有強大的線下渠道,積累到一定的規模獲得資本青睞,上市,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個性消費時代的到來,這些企業“船大難掉頭”,不能快速時代的變化,最終呈現“斷崖式”的業績下滑。
百麗落幕 給瓷磚行業發展帶來哪些教訓?
一是不能過于依靠線下渠道。2013年,百麗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垂直線上渠道——優購商城,然而已經錯過了電商發展的最好時機,并且都是賣尾貨,沒能做到線上線下的差異化發展,更不用說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了。數據顯示,優購商城一直只能占到銷售額的4%。而我們很多瓷磚企業同樣從抵觸到被迫接受電子商務,錯過了最好的線上布局時機;
二是不能忽略消費者和時代的變化,在設計與定價上要跟上時代潮流。百麗的目標受眾是白領人群,然而新一代的白領人群已經與過去一代的白領人群有了不同的需求,他們不再將百麗視為“品質”的象征,他們更愿意去買輕奢品牌,“百麗”在他們眼中款式既不新潮,價格還不“美麗”。與之相同,很多瓷磚企業不愿意深度挖掘消費者的需求,一味靠著以往的經驗“深耕”一畝三分地;
三是不能忽略原創設計。百麗讓公司的鞋子設計師,對著國外的設計圖樣“移花接木”,忽略消費者的需求,導致款式更新慢、上貨周期長、庫存高。有多少瓷磚企業同樣是習慣性“抄襲”?
四是跳出經驗模式,迎合年輕消費者。一些奢侈品牌開設副線,在款式和價格上主動“迎合”年輕的消費者,而百麗卻始終困在以往的經驗模式里。跟百麗一樣,又有多少瓷磚企業對外部的“跨界者”視而不見?
大數據時代 新零售發展模式呈現巨大優勢
2016年,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概念,預測純電商將死,新零售已來。在大數據為主導的時代下,商業革命暗潮涌動,包括瓷磚業在內的制造行業,都難以逃脫的發展趨勢。
隨著新零售更深度地打通和融合線上線下的商家,包括向上游延伸到設計、制造,向下游延伸到物流、倉儲、配送,消費者購買行為大數據,可以幫助商家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華為任正非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而新零售宣稱向只要消費者“凡買過,必留下痕跡”進軍,整合線上、線下大數據等一切資源,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瓷磚企業能否抓住新零售的巨大商機?又或者是故步自封,沉迷在昔日的榮耀里?
總而言之,百麗的落幕絕不是偶然。想要一直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瓷磚企業就必須利用大環境優勢,挖掘用戶需求,做到精準營銷,成為最懂用戶的瓷磚品牌,切不可閉門造車,錯失發展商機。
來源:中國著名品牌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