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財政部發布《2021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提出,2022年財政部將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同時,落實落細已經出臺的各項減稅、緩稅和降費政策,在做好政策效果評估的基礎上,研究出臺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續政策。
《報告》指出,2021年,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要求。一方面,從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著眼,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合理確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保持適度支出強度,抓實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另一方面,從優化結構和加強管理著眼,著力在及時、精準、有效上下功夫,建立實施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要求,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提高資金使用績效,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其中,《報告》指出,在2021年,財政部研究建立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范圍,優化分配流程,強化資金監管,超2.8萬億元資金精準高效惠企利民。據統計,直接用于就業方面的資金支出超510億元;用于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資金支出超1.92萬億元,約占總支出的72%;相關直接惠企支出累計超過6000億元,惠及各類市場主體達166萬余家,合計超過200萬家次;安排1億元以上項目近3000個,規模超過1.3萬億元,保障農田水利、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項目有序開展,有效促投資、補短板。
《報告》還指出,在2021年,政府債務管理不斷加強,債務風險化解工作扎實推進。財政部堅持開好“前門”、嚴堵“后門”,依法健全規范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初步建立起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制度體系,債務風險化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對于2022年財政工作,《報告》提出,財政部將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是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圍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堅持以階段性政策為主,與制度性措施相結合,兼顧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實施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同時,落實落細已經出臺的各項減稅、緩稅和降費政策,在做好政策效果評估的基礎上,研究出臺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續政策。
二是保持適當支出強度,提高支出精準度。財政赤字保持在合理水平,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大力優化支出結構,重點支持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重大戰略、現代農業和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加強分配方案備案審核,健全直達資金監控體系,促進財政資金規范高效安全使用。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按照保持政府總體杠桿率基本穩定的原則,確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優化債券使用方向,不撒“胡椒面”,重點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做深做細項目儲備,合理加快使用進度,確保債券資金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
四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兜牢基層“三保”底線。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特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著力強化財力薄弱地區的資金保障。推動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大財力下沉力度,確保兜住“三保”底線。加快縮小區域間人均支出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是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節儉辦一切事業。繼續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加強對過緊日子落實情況的評估,嚴把支出關口。中央財政帶頭,地方財政也要從嚴從緊,把更多的財政資源騰出來,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場主體發展。
六是嚴肅財經紀律,整飭財經秩序。對財經紀律始終保持敬畏,嚴格執行各項財經法規和管理制度,一切按照制度和規矩辦事,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切實加強財政管理,規范收支行為,嚴控樓堂館所建設,嚴禁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對國家統一的財稅政策,不折不扣執行到位,確保政令暢通、落地見效。對任何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都要敢抓敢管,讓財經紀律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